今日立春!2月4日,迎来“立春”节气。立春,是冬的结束,也是春的起始。“立春一日,百草回芽”,大自然万物复苏。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一句俗语,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春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时间是几时几分?
自秦代以来,立春被视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明清官方历书中,它被归入正月节气。从时间上来说,立春一般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从冬至这天入九,“五九”四十五天,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因此农谚说“春打六九头”。今年的春节刚出“年”门,立春节气赶在正月十一日来了。
先民多智慧,历法定节气。我国古代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十五天(半月)一个节气,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首节,是一年之始,春季之始。又将一年划分为七十二物候,每个节气有三候,每一候五天。立春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看上去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立春一日,百虫苏醒,百草回芽,“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人们最先发现,躲藏在墙角里的蜘蛛在慢慢爬动,枯叶遮蔽下的野菜萌生出嫩芽,干绿的麦苗泛出鲜绿。春回大地暖,种地早盘算,此时,耕牛已经在农民的心里“遍地走”了,正是:“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有谋耕。”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此时大风降温天气仍较为常见,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偏南风频数增加。
《群芳谱》中如此解释立春:“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按字面意思看,“立”有“开始”的意思。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更意味着万物生长。
立春期间,光照、降雨等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许多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也有可能出现“倒春寒”。
今年是金鼠年,闰四月,是农历一年内恰逢两个立春节气的“双春年”,一个既是正月十一日(2月4日),一个在腊月二十二日(2021年2月3日)。
立春的由来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示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一年中为什么会有两个立春?
这是因为我国农历历法一年平均只有三百六十四天左右,比公历历法一年约少了十一天。为了解决农历与公历的时间差问题,使月份和季节相对应,古人就设置了闰月。受此影响,第二年的立春会出现在春节之前,形成年头、年尾两个立春,与之对应的还有农历一年之中没有立春的“无春年”。
“双春年”是喜庆年,鼠年、金鼠年遇到“双春年”更是喜上添喜。农民说“鼠年难逢双立春,农村喜宴把肚撑”。意思是“年逢双春雨水多,双春年里好种田”,春雨比较充足,耕种就有一个好的收成。地里五谷丰登,农民手头富裕,喜事自然也多起来,何况“双春闰月年,结婚好时年”。这样,不管是自己家还是别人家办喜事,就会吃个酒足饭饱肚子撑。在老人们看来,“双春年”有头有尾,意味着所有事情都能善始善终,含有开枝散叶美好寓意,特别适宜嫁娶,小夫妻幸福美满,老年人多子多福。
立春习俗:
迎春
3000多年以前,立春前一日,要举行迎春活动。通过迎春,可以彰显立春的重要。《礼祀·月令》中说,立春时周天子亲率诸侯、卿大夫等去东郊迎春、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这种活动影响到民间,就变成了现在迎春活动。
送春牛图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在中国都十分受重视,讲究要“迎春”。
相传,在古代为了取个吉利,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士绅去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比较轻的东西放在坑里。
等到某个时间,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间点就是立春时辰。人们就要放鞭炮庆祝,希望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代,官方也看重立春。《燕京岁时记》:“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在地方上各个郡县内,迎春活动同样热闹。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叫做“春官”,沿街高喊“春来了”,这就是“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
或者,请一个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意在提醒人们,要趁着春天来临不误农时。另外,还要鞭打春牛。
迎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
打春牛
立春这天举行打春牛仪式,官民击鼓,一官员手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口喊一打“风调雨顺,地肥土暄”;二打“吉祥如意,国泰民安”;三打“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交给其他官民轮流鞭打,“泥牛鞭散六街尘”,土牛打得越碎越好,寄意春气透了,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春牛破碎,农民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说拿回家放进牲口栏里会槽头兴旺,撒到地里会长出好庄稼。孩子们围着春牛前跑后颠、左冲右突,疯抢从牛肚子里掉落的预先放进去的红枣、花生、柿饼、核桃等果品。
探春
探春又叫游春。这是一项民间举行的类似于游行的活动。有一定的庆祝仪式。仪式过后,人们就可以开始举行类似于现在的“化装舞会”,但是扮相上,必须要能代表春天的形象。例如牧童牵牛、大头娃娃送春桃等。行进队伍穿行在大街小巷之间,非常热闹。
另外,这次探春(游春)也给所有人释放了一个信号——人们可以开始出去踏青赏春了。
吃春饼“咬春”
除了送春牛图、鞭打春牛之外,民间还有许多庆祝活动。
老百姓们会举行“游春”活动:队伍中由报春人打扮成公鸡的样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着的巨大春牛形象,后面的人有的打扮成牧童、有的打扮成大头娃娃送春桃,各种吉祥形象应有尽有。
一般来说,立春当日的“游春”也叫探春。游春实际上给人们传递了可以踏青的信号,从此开始一直到端午节,都是外出郊游的好时候。
为了迎接春天的来临,古代立春之日,女子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这便是春幡,又称“春胜”。此俗起于汉,至唐、宋时,春幡之制作更为精巧。
不过,春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饰品,立春节时女子们佩戴春幡,首先是将其作为辟邪之物,具有禳凶邪、求吉利的寓意。
在饮食上,民间有立春“咬春”的习俗,由于地域差异,具体吃食可能略有不同。在北京来说,讲究吃春饼,家家户户都要做。这也是代表了一种对春天的美好期待。
抢春
这里的“牛土”或“牛纸”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后,也就是在土牛或纸牛被打碎之后,围观的民众抢得的土块或纸片。人们相信,牛土或牛纸可以带来吉利。因为人们认为春牛是春的象征,所以争抢“牛土”或“牛纸”的行为称为“抢春”。
立春禁忌
①不可与人吵架、争执
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新年新面貌,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开始才能迎来来年的和和美美,顺顺利利。
②不可见血光
像杀鸡宰羊的事儿,尽量不要在这一天干,因为动刀见血,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好的预兆。
③立春之日不看病
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个说法不过是想讨个好彩头,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小毛病耽误一下倒也没有什么。
④立春之日不理发
头发之于人身就好比草木之于大地。立春回暖,草木萌动,万物生机待发,不宜在此萌发之时损害!
⑤不可睡懒觉或长卧不起
我们说春暖大地是阳气开始起步、起升的时候,顺应自然的做法应该早起,并多站立或走动来迎接新春,无论从健康养生角度来说,还是从风水旺运的层面讲都是非常必要的。
⑥出嫁的女人不要回娘家
因为在古代,女人一旦出嫁就跟随丈夫,成了别人家的人,尤其是在立春这天,乃一年之计的重中之重,这个时候回娘家难免有“回春”之像。有人说“春归娘家去,来年又一春,寓意要再嫁人了”,虽然这种说法太过激,但无论如何,两口子日子若真过得好,断也没有天天赖在娘家的媳妇。
⑦立春不搬迁
立春是时空能量过度和交接之时,自然不宜搬迁,更何况若是一年之始便动荡搬迁,新的一年何来安稳日子呢?
⑧立春不醉酒
喝酒原本是为了开心、助兴,但若把握不好量,喝醉而导致昏沉,甚至耍酒疯,吵架等不雅的行为就得不偿失了。
2020立春几点几分,是几九(2020年立春是五九的第几天)
编辑: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