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供应链金融5大类模式)

物流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供应链金融5大类模式)

法盛金融投资

致力于分享金融与不良资产、投融资并购、资管基金、资本市场、公司纠纷、房地产、税务筹划及疑难案例等干货。

供应链金融五大模式分析与举例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对于处在融资困难和企业的一些及时金融服务有比较显著的作用,给处在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给与了一定的支持。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供应链金融的领域中。

那么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一般有哪些呢?下面就跟着我来看一下吧!

一、以B2B电商平台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

以B2B电商交易平台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就是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发挥核心企业的基础优势资源,满足贸易个别环节的融资需求,提升生产和流通效率。而当每个环节都顺畅流通后,所在行业的整个供应链随之活跃起来。由于B2B平台天然具有企业的交易数据、物流信息和资金数据等,更容易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增信。这个模式的典型代表如上海钢联、找钢网、慧聪网、敦煌网等。

以找钢网为例:

找钢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找钢网采用的是互联网 供应链金融模式

注:胖猫金融是找钢网旗下金融公司,操盘整个供应链金融的业务

胖猫白条:针对采购商,可以申请白条来支付采购订单的金额;

票据业务:针对采购商/供应商,使用商业银行开具的承兑汇票来支付或者融资;

胖猫支付:针对采购商的,可以申请用胖猫的在线支付;

直接看这几个产品,觉得蛮简单的,也看不出个究竟,但认真了解其产品背后的运作,会发现,其实大有文章,其运作模式梳理如下:

模式说明:

(1)当采购商在“找钢网、找油网、找五金网”进行采购时,可以申请胖猫金融的“白条”来支付,或者使用“票据融资”获得资金来支付;

(2)当交易完成,B2B网站形成了真实的交易记录;

(3)同时,胖猫金融因为出售白条,或者票融时,产生了应收款,并汇集成了“应收款池“;

(4) 胖猫金融选择和保理公司合作,将“应收款”按项目分批次卖给保理公司,实现债权转移,并同时实现了资金回笼;

那么,至此,对于胖猫金融,一边是通过“白条”、“票融”给采购商/供应商放贷, 另一边,再把债权卖给保理公司回笼资金,从而有效的实现了资金的闭环流动,满足了资金的流动性需求。

(5)保理公司再把接收到保理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指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的过程。),变成公众可以去买的理财产品;

(6)公众通过去买理财产品,资金通过托管银行,再次回流到保理公司;

这样,保理公司也有效的实现了资金的闭环流动。

胖猫的几个产品看起来蛮简单的,但通过背后的这种运作,有效了实现了资金的闭环流动,而这里面,甚至并不需要银行的资金参与(当然,实际运作中,肯定会动用到银行的授信(简单来说,授信是指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向第三方作出保证的行为)资金来补充流动性),这也是目前互联网 供应链金融,和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的一个显著的区别。

二、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供应链模式

这个模式主要是利用企业在平台上的交易记录,进行风险评估,贷款金额也根据企业的信用级别来发放。这个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阿里、京东、苏宁云商等。以京东金融为例,“京保贝”、“京小贷”和“动产融资”目前是其核心的信贷融资产品。

其中,“京保贝”是由京东金融推出的一项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拟帮助供应商解决融资难、放款慢、应收账款周转周期长的问题全流程更加流畅、方便、快捷,更易于客户操作。“京保贝”无需抵押和担保,通过线上即可完成自动化放贷,更适用于多种供应链模式。

阿里、京东模式融资门槛低、审批快、还款方式灵活,是能有效整合多种融资需求在一起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京东金融供应链金融为例(京保贝):

京东是国内大型的电商平台之一,其依托京东商城积累的交易大数据,以及自建的物流体系,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

京保贝业务模式:

京保贝是根据供应商与京东商城的应收账款,从采购订单、入库至结算单付款前的全部单据形成应收池,并根据大数据计算得出的风控模型计算出供应商可融资额度,客户在可融资额度内任意融资,系统自动放款。融资成功后,开始按日计息,直至该笔融资还款成功。

“京保贝”是京东首个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产品,也是业内首个通过线上完成风控的产品。京东拥有供应商在其平台上采购、销售等大量的财务数据,以及之前与银行合作开展应收账款融资的数据,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池内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这样就建成了平台最初的授信和风控系统。

具体模式流程整理如下:

1. 京东与供应商之间签订采购协议,确定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长期的真实交易数据;

2. 由供应商向京东金融提交申请材料,并签署融资协议;

3. 以过往的交易数据和物流数据为基础,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对申请供应商的融资额度,之后京东金融将批准额度告知京东;

4. 供应商在线申请融资,系统自动化处理审批并在核定额度范围内放款;

5. 京东完成销售后,向其金融部门传递结算单,自动还款,完成全部交易过程。

京东金融的融资流程:

1.核定额度:当供应商确认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后,供应链金融业务专员将发送邮件给供应商,告知最高融资额度,融资总金额须小于或等于最高融资额度。

2.银行开户:供应商在获得最高融资额度后,到京东指定业务受理银行开立银行的融资专户。

3.提交融资申请:供应商完成开户后,即可办理融资业务,每次融资时,应向采销同事申请,确认进行融资的采购订单等事项。

4.核对结算金额:供应商选定采购订单后,应与采销同时核对结算金额。

5.提交结算申请单:采销负责人在京东系统中提交结算申请单,先勾选供应链金融结算,再选择付款结算申请。

6.结算单审批:融资资料提交以结算单在系统完成审批为前提,审批进度影响和放款进度,需供应商和采销负责人沟通。

7.融资资料准备:在结算单提交后,供应链金融专员准备融资资料,融资内容以结算单信息为主。

8.审核通过、提交资料:结算单审核通过后,供应链金融专员向银行提交准备好的融资资料,跟进放款进度。

9.银行放款、京东还款:银行审核融资资料无误后,放款给供应商。到期日,京东为供应商还款给银行。授信是指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向第三方作出保证的行为。

另外苏宁供应链金融设计开发了账速融、信速融、货速融、票速融、乐业贷等多种融资产品,涵盖了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存货融资、票据融资、信用融资、采购贷款等各种融资类型。

对于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资产——应收账款,苏宁金融账速融产品提供单笔应收账款融资和保理池融资两种服务,苏宁金融采用动态授信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供应链全流程的资金支持。

苏宁推出的“账速融”采用了池融资的方式,将供应商日常变动频繁且分散的应收账款汇集起来,形成规模化的应收账款池。企业在“池”内总额限度内进行融资,并以应收账款池的持续回款作为还款途径。

依托大数据,苏宁企业信贷平台与后台系统全线打通,建立了完备的客户历史交易数据库,实时、准确掌握企业在供应链各节点的资产变化情况。此外,苏宁企业信贷建立了强大的信用模型,系统在线实时获取客户相关信息和数据,以客户与苏宁的贸易往来及合作情况为依据,将供应商的订单满足率、库存周转率、物流配送能力等全部纳入信用模型中,作为对企业的授信依据,并结合企业资产池水价值,计算出企业最终的可融资额度。

账速融产品,可将供应商零散的应收账款汇集成资产池,企业在线开通“账速融”业务后,只要发货入库,对应的库存价值即可计入资产池额度,可以说实现了“入库即融”;企业可在额度内随时支用,系统进行自动化审核并且放款,资金即时到账,客户可以享受到自动审批、快速放款的融资便利。

“账速融”突破了单笔应收账款融资限制,将全面盘活企业频繁发生的各类分散账款,保障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激发出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活力。

三、ERP管理软件公司转型做供应链金融

ERP系统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目前已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供应链的管理也非常需要应用ERP系统。ERP系统可以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整合供应链中的多个企业数据共同管理,也能为金融机构设计融资产品创造新的突破口。

这也就使得很多软件公司进行转型,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比如用友、畅捷通平台、金蝶、鼎捷软件、南北软件等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使得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业务更加便捷,减少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

用友供应链金融为例:

以用友网络为例,用友早于2016年开始供应链金融的布局,2016年10月用友网络成立了供应链金融事业部,并于2017年3月份实现了供应链金融、大数据风控和融资咨询服务三大平台上线。

用友供应链金融是连通企业产业链,为核心企业以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云平台。

操作过程中,用友供应链金融云平台前端对接核心企业的ERP系统、财务系统、采购平台、销售平台等,通过和它进行系统对接,获取到真实交易数据;后端对接资金方,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基金、保理公司等,根据企业存货、财务、贸易等数据,经过多维度分析,为企业授信、融资、贷后监控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资产端和资金端深度穿透融合,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其中核心企业主要针对的是信息化程度较高,做供应链金融的意愿较强烈,并对上下游客户有一定的准入、退出和相应的激励和约束管理机制的中大型企业。当核心企业正式与资方开展供应链金融“深入接触”后,再从其上下游客户中选择一批较为优质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从供应链金融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建立在ERP系统上的供应链金融的操作模式有着天然的优势:

①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ERP系统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多个企业的数据共同管理,加强了供应链中各企业的联系;

②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目前市场上传统的融资产品竞争激烈,产品趋同,同时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以打破,而通过ERP系统接入供应链金融服务,有企业真实的运营管理信息为基础,为金融机构设计定制化的融资产品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③从企业本身运营的角度来看,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服务体系的搭建,也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多的方向,并有助于节约管理成本。

另一方面,很多软件公司提供的ERP软件理论上能够知晓公司的运营和财务情况,有助于了解公司信息。若供应链上更多的公司使用该软件,则可以通过公司间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扩展。因此,各类数据软件公司也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来。本质是通过掌握公司的运营数据,建立公司征信数据,对公司的信用情况进行评级,从而有利于控制放贷风险。

四、物流公司业务延伸至供应链金融

物流作为连接供应链上下游的重要交付环节,其服务价值已经从单纯的物流服务逐渐衍生到电子商务、金融等衍生服务。

近些年来,供应链金融是一些大型物流公司业务拓展的重要领域,比如怡亚通、顺丰、申通、德邦、华宇等公司,都开始通过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结合,从而进入供应链金融。

怡亚通在去年对外发布了最新的“供应链3 5生态战略”, 利用其后台的IT系统、物流网以及其全球商品采购能力,构建一个新的流通生态圈。

顺丰也在去年推出了顺丰仓储融资、保理融资等服务,增强其行业竞争力。

怡亚通供应链金融为例:

研究发现,怡亚通以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为产业基础,开展存货融资业务及相关的外汇衍生交易等业务,将物流主业与金融业务有机融合,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1)产业基础: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

相比本土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商,怡亚通最大的特征在于其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传统的供应链服务商,大多只是在供应链单个或多个环节上提供专业服务,如物流服务商、增值经销商和采购服务商等。

物流服务商主要提供物流运输服务,增值经销商主要提供代理销售,采购服务商主要提供代理采购等。

怡亚通通过整合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囊括物流、采购、分销于一体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在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同时还提供采购、收款及相关结算服务;与传统的增值经销商和采购商相比,怡亚通一般不保有大量存货,避免了存货风险,降低了存货成本,同时传统的增值经销商和采购商只在有限范围内为企业提供结算支持服务,采购商一般也不参与客户的营销支持活动。

(2)产融模式:开展存货融资及外汇衍生交易

如果仅仅是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那怡亚通与传统供应链服务商的区别只是服务链的延伸,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研究发现,在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的产业基础上开展金融业务的模式,才是公司的核心价值所在。怡亚通的产融运作模式,使其俨然像一家小型银行,将银行借贷资金通过供应链管理服务方式投放给客户,并从中赚取“息差”,同时,针对外汇结算业务开展金融衍生交易对冲外汇风险。

(3)不断提高应收款周转次数以获取更高的息差收益

金融业务的开展,依托的载体是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中的两项核心业务,即分销和采购。

公告资料显示,怡亚通获得采购商的委托合同后,即在其客户资源信息系统内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通过电汇、信用证或保函方式代客户垫付货款,其后将货物运送至客户时收取货款(图2)。

而对分销商(生产商)而言,当怡亚通为其承运货物时,怡亚通代采购商预付货款,使得分销商(生产商)能够及时收回资金,投入下一轮再生产。据招股书披露,怡亚通的代付额度通常占总业务量的20-30%。而通过代付业务,采购商不仅及时有效地获得生产所需要物资,而且避免了预付大量资金的风险(图3)。

怡亚通目前采用的是以交易额为基准的浮动收费法,即根据业务量(交易额/量)的一定比例收取服务费。

这一模式使怡亚通与采购商、供货商从传统的客户关系发展成利益共同体,即其通过整合企业供应链环节,提高企业供应链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业务量(交易额/量),同时提高本公司的服务费收入。

另外,怡亚通的收费模式与固定收费法相比更具发展潜力(不受固定费率的限制),而与以企业效益为基准的浮动收费法相比,公司的收费模式风险更小,不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

研究表明,怡亚通通常与客户签订一定期限的供应链管理综合服务合同,根据合同提供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服务,基于业务发生金额、提供服务类型,按一定比例收取服务费。

由于业务的多样化及非标准化,怡亚通没有一个标准化的费率水平,但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服务层次越多、涉及供应链链条越长,提取的服务费率就越高。

五、传统产业巨头抢滩供应链金融市场

海尔供应链金融为例:

得益于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作为交互用户体验引领下的开放平台,日日顺可以将其拥有的客户群体和规模庞大的经销商数据与中信银行或平安银行平台连接,成为银行授信的重要依据。海尔与银行的合作,整合了银行的资金、业务以及技术的专业优势和海尔集团分销渠道网络、交易数据和物流业务等要素的雄厚积淀,通过日日顺的交易的记录,将产业与金融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集合在一起,开拓了针对经销商的“货押模式”和“信用模式”两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

这两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差异在于“货押模式”针对于经销商为了应对节日(如五一、十一、春节等)消费高峰、或者抢购紧俏产品/品种、或者每月底、每季底为了完成当月或季度计划间获得批量采购折让而进行的大额采购实施的金融解决方案。“信用模式”则是针对经销商当月实际销售而产生的小额采购实施的金融解决方案。

“货押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是(见图5.5):首先经销商通过日日顺B2B官网向海尔智慧工厂下达采购订单,之后经销商需先将30%的预付款付至银行;经销商随后向海尔供应链金融申请货押融资,海尔供应链金融将信息传递至银行,并提出建议额度;银行审核后付款至经销商监管账户,海尔供应链金融将资金(70%敞口)定向付至海尔财务公司,财务公司通知智慧工厂排产生产;工厂生产出产成品后,发货至日日顺物流仓库,货物进入质押状态;随后当经销商实际需要产品时,向海尔供应链金融申请赎货,然而将剩余货款归还至银行;海尔供应链金融在获取全额资金支付信息后,通知日日顺仓库,货物解除质押;日日顺物流配送到经销商,通知经销商提货。

图5.5. 海尔货押模式流程图

“信用模式”是海尔供应链金融和商业银行基于经销商的业务信用而提供的金融解决方案,其具体业务流程是(见图5.6):首先,经销商需要向海尔提供当月的预订单(即当月的意向订单);之后根据预订单海尔智慧工厂进行产品生产;海尔供应链金融和银行根据经销商的信用状况提供全额资金,并定向支付至海尔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准许工厂发货,工厂则通过日日顺物流配送至经销商处;经销商收到货物后支付款项至商业银行。

图5.6.海尔信用模式流程图

海尔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线后,海尔日日顺B2B平台上的经销商不用抵押、不用担保,不用跑银行办手续,通过平台上的“在线融资”窗口,实现了资金即时到帐,不仅方便快捷,效率高,还能享受到大企业一样的优惠利率,大大减少了利息支出。目前海尔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货押模式”利率为年化5.7%左右,而“信用模式”则为年化8%左右,海尔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则通过商业银行代收获取1%的服务费。

不仅如此,海尔供应链金融和中信银行劲松路支行协同创新,充分利用银行票据管理的优势,还提供了银行承兑汇票模式,从而使经销商能零成本获得资金。例如,在“货押模式”下,经销商在支付30%的首付后,可以向海尔供应链金融和中信银行申请开票,在支付开票费后,银行在线开具承兑汇票,并付至海尔财务公司,之后经销商打款从日日顺物流赎货。

所有过程中信银行不收取任何融资费,只是需要经销商承担千分之五的开票费和代海尔供应链金融收取的1%服务费,而与此同时经销商还能享受30%首付款的存款利息。该金融产品推出后,得到了经销商的高度认同和赞许,四川西充县的一位经销商开始了解该产品表示不信,亲自用电脑在平台上试着发出了1元钱的开票申请,而中信银行劲松路支行开具了目前中国最小金额的银行承兑汇票,成为海尔供应链金融一个标志性的样本。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要点

要 点 详 情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起因

c

1、授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链金融为融资业务带来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风险也就由传统的单一贸易环节向供应链上下游拓展,意味着供应链上下游的不确定性也为贸易融资带来了风险。特别是当供应链金融的覆盖范围达到“端到端”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就随之覆盖了整个供应链。

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2、供应链上主要授信企业规模较小

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

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银行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着授信对象规模小、信用评级历史短或有空缺的情况,相较规模大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

银行授信以交易为基础决定其风险与传统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企业间的实质性交易来发放贷款的,这就决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实性成为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

二、6大常见供应链金融风险

传统业务中,银行会将目光放在企业的评级、财务状况上,不会对企业的每笔交易都做调查。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因交易而存在,如果企业造假交易信息而银行又没有及时发现,就会产生巨大的信用风险。在控制企业的交易过程中,银行也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说授信以交易为基础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与传统信贷不同的风险。

1、核心企业信用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程度,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

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

一方面,核心企业能否承担起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作用是一个问题,核心企业可能因信用捆绑累积的或有负债超过其承受极限使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兑付危机;

另一方面,当核心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变相隐瞒交易各方的经营信息,甚至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融资,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并组织上下游合作方向商业银行取得融资授信,再用于体外循环,致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恶意信贷风险。

2、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

虽然供应链金融通过引用多重信用支持技术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通过设计机理弱化了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但作为直接承贷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人员更替频繁、生产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约束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与此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3、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

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为质押/抵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4、业务操作风险

5、物流监管方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为发挥监管方在物流方面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银行将质物监管外包给物流企业,由其代为实施对货权的监督。但此项业务外包后,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质押物所有权信息、质量信息、交易信息动态了解的激励,并由此引入了物流监管方的风险。

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方会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自身经营不当、不尽责等致使银行质物损失。如个别企业串通物流仓储公司有关人员出具无实物的仓单或入库凭证向银行骗贷,或者伪造出入库登记单,在未经银行同意情况下,擅自提取处置质物,或者无法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要求尽职履行监管职责导致货物质量不符或货值缺失。

6、抵质押资产风险

抵质押资产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对应贷款的第一还款源,其资产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回收的成本和企业的偿还意愿。一方面,抵质押资产是受信人如出现违约时银行弥补损失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抵质押资产的价值也影响着受信人的还款意愿,当抵质押资产的价值低于其信贷敞口时,受信人的违约动机将增大。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抵质押资产主要分为两类:应收账款类和存货融资类。应收账款类的风险主要在于应收账款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应收账款的账龄、应收账款退款的可能性等。

存货类融资的主要风险在于质物是否缺失、质物价格是否波动较大、质物质量是否容易变异以及质物是否易于变现等。

三、不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风险点的识别方法

整体来看,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对当前银行贷款融资方式的强化,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及其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引入核心企业、第三方企业(如物流公司)等,实现对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的整合,有针对性地为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各方创造价值的目的,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

根据资产种类的不同,商业银行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在又主要可分为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项融资、动产质押融资三种模式:

●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上游的中小企业将核心企业给它的赊账凭证转让给金融机构,进而取得融资用以继续自身再生产,若到还款期限中小企业不能还款,则金融机构可凭应收账款向核心企业收款;

● 预付款项融资模式:下游的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上缴一定押金并凭借核心企业的信用向金融机构贷款,所获贷款用以向核心企业进货。而为确保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为了进货,通常会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监管;

● 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中小企业利用手头上的货物抵押申请贷款,货物存放在第三方监管公司,由第三方监管公司负责货物的监管、货价的评估以及货物的发放等,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监管公司给出的评估结果发放贷款,中小企业用运营所得还贷。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点

应收帐款融资是主要针对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的融资方式,是债权人将其应收帐款转换成银行应收帐款的过程。商业银行在进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设计时,应该注意审查和识别以下几个风险点:

◆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应收账款模式下,融资企业的资信状况由于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与传统业务相比变得不是特别重要,但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融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关系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持续性和风险性。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应重点考察融资企业借款的原因、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经营绩效、技术情况及产品竞争力、履约记录及能力、核心企业对该企业的依赖程度等;

◆ 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应收账款模式下,核心企业是债务人,是银行贷款得以顺利回收的最为重要的保障,其规模实力以及信用状况直接关系到风险的大小。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重点考察核心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市场份额、企业规模与实力、股东结构、主营业务收益、资产负债情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以及核心企业对于银行的协助能力等。

◆ 应收账款的质量。应收账款模式下,应收账款是该模式下融资企业向银行借款的唯一质押物,其质量的好坏关系着风险的大小。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重点考察核一下几点:一是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核心企业与融资企业的交易是否真实存在,相关合同以及票据是否真实,应收账款是否得到核心企业的承认,相关票据有没有承兑,应收账款的要素是否明确具体等;二是应收账款的合法性,即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各民事主体是否符合法律所承认的资格,应收账款有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以及是否多‘次质押等;三是应收账款的可转让性,即债券债务双方是否允许转让,有无双方约定或者法定的禁止转让的事实存在,应收账款的告知流程等。

◆ 供应链的整体状况。供应链是供应链金融得以开展的基础,其状况的好坏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高低意义重大。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重点考核以下几点:

供应链所在行业的成熟度及特点;供应链的长度以及资金流状况;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合作时间、交易频率,信息共享程度以及核心企业对于上下游企业的管理能力等。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点

预付账款融资主要针对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其与应收账款融资最大的区别是质押物由应收账款转为实物。除了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供应链的整体状况外,其特殊的风险控制点主要有以下特征:

◆质押物的选择。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银行对于融资企业的授信时间较长,需要经历“预定—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环节,对于质押物的特性以及价格稳定性要求较高。

除此之外,抵押物是融资企业违约后银行减少损失的最为重要的保证,应当容易变现。因此,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质押物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稳定性。作为抵质押的货物最好具有比较稳定的物理化学特征,不宜接受易碎、易爆、易挥发、易霉变等货物做质押,否则容易造成质押物价值的减损;

2)流动性。一旦融资企业违约,银行需要把质押物进行变卖或拍卖,因此,质押物应当易于转让和出售;

3)保值性。质押物应当价值和价格稳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小,货物价值要始终高于贷款的额度;四是产权明晰。融资企业提供的抵质押物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允许抵质押,而且权属清晰,不存在任何争议。

◆ 质押权的实现。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参与主体较多,各主体之间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纵横交错,操作风险加大,一旦发生将导致银行质押权难以实现。例如,银行在支付了预付款后,如果核心企业无法供货、不及时发货或发货不到以及物流企业监管出现漏洞均会造成银行质押权的延迟或者落空。

3、动产质押融资模式的风险点

动产质押融资与预付账款融资类似,同样针对核心企业下游企业,但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在这种模式中更加强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

◆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状况和监管能力。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对质押物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估,有时甚至直接参与贷款授信和风险管理,因此,其资信状况和监管能力与该模式下的风险关系巨大。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重点审核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重点审查出入库程序、规章制度的完善性和执行情况),规模实力,仓促、运输和监管条件,信用记录,与核心企业以及银行的业务联系和数据信息共享程度等。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机理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控机理与传统业务一样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但是侧重点不同。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对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判断和分类。这部分做法和传统信贷业务基本一致,但识别风险时,要注意与传统业务风险种类的区别。

2、风险度量

风险度量则是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与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传统信贷业务有开展多年积累的数据基础,各银行都有完备的数据库,量化分析时有比较成熟的模型。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数据积累少,且客户群中小企业较多,所以目前并不具备量化模型评估的条件。这就要求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度量时注意数据的积累,逐步推进风险量化与模型构建。

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指银行采取相应措施将分析结果中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通常意义上,银行对于风险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防范、风险抑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等。

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风险转移和保险还很不普遍,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主要通过操作控制来完成,因此风险控制在此业务风险管理中是很重要的步骤。

五、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控手法

1、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

因为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具有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独立出来,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更有效率。不要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约束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引入新的企业背景与交易实质共同作为评判因素的风险管理系统。

2、审慎选择拟授信的供应链群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线,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

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

3、建立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

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

4、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因为贷后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比传统业务要高,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

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要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注意对其资格的审查,并且随时进行抽查。

具体地说,就是要督促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仓管信息化水平,并制订完善的办理质物人库、发货的风险控制方案,加强对质物的监管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杜绝因内部管理漏洞和不规范而产生的风险。

5、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

因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加之该业务开展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款可以遵循,也没有行业性指导文件可以依据。

因此,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可能地完善相关的法律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将法律风险降低到最小。

由于动产的流动性强以及我国法律对抵质押担保生效条件的规定,银行在抵、质押物的物流跟踪、仓储监管、抵质押手续办理、价格监控乃至变现清偿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一矛盾曾一度限制了银行此类业务的开展。

因此,在尽量避免对“物”的流动性损害的前提下,对流动性的“物”实施有效监控,将是供应链金融服务设计的核心思想。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动产抵质押物监管及价值保全、资产变现、和货运代理等方面具备优势,在与了对贷款后的抵、质押物提供全面的监管服务外,还将为银行提供一系列面向提高抵质押物的授信担保效率的增值服务。包括对授信对象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及抵质押物的价格走势分析,对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银行不良资产项下抵质押物的处置变现等。

这些专业化的服务有利于降低银行抵质押担保授信业务的交易成本,为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风险防火墙,拓宽了银行的授信范围,也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融资机会。

6、逐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模型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更是不可或缺,而构建完善模型的基础就是具有代表性数据的收集。所以银行要注意投入物力人力开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模型,使此业务今后的风险管理成本减少、更有效率。

7、组建专业的供应链融资操作队伍

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需要掌握传统融资的方法与技巧,更需要具备创新型融资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深层次的从业经验。从事供应链融资,需要对产品特性的深入了解,也需要有卓越的风险分析能力与交易控管能力,以使银行能够掌控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

六、供应链金融风险特点

1、业务闭合化

业务闭合化指的是供应链运营中价值的设计、价值的实现、价值的传递能形成完整、循环的闭合系统,一旦某一环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就有可能产生潜在风险。

值得指出的是业务闭合不仅指的是作业活动如技术、采购、生产、分销、销售等作业活动的有效衔接,而且也涵盖了价值的完整结合、循环流动,亦即各环节的经济价值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度得以实现,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个环节,产生新的价值。

影响业务闭合性的另一类因素是行业或区域性系统风险。供应链金融一定是依托于一定的行业供应链而开展的金融创新活动,因此,供应链服务的行业和区域特征必然对供应链能否稳定持续运行产生作用。

具体讲,供应链金融只能在持续或者稳定发展的行业中实施,对于限制性的行业或者夕阳型行业,实施供应链金融会具有较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行业走低或者低迷会直接使供应链运营遭受损失,进而影响到了金融安全。

供应链本身的业务结构也是保障闭合的主要方面,一个稳定、有效的供应链体系需要做到主体完备到位、流程清晰合理、要素完整有效。主体完备到位指的是供应链设计、组织和运营过程中,所有的参与主体必须明确,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2、交易信息化

交易信息化原本指的是将企业内部跨职能以及企业之间跨组织产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等各类信息,能及时、有效、完整反映或获取,并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清洗、整合、挖掘数据,以便更好地掌握供应链运营状态,使金融风险得以控制。

而今,交易信息化的含义进一步得到扩展,为了实现金融风险可控的目标,不仅是能够获取和分析供应链运营中直接产生的各类信息和数据,而且能实现信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有效的信息治理。

显然,信息治理行为包括了交易管理、规则确立、信息安全、数据流管理以及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有效的供应链金融信息治理,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第一,确保供应链业务的真实性。即所有在供应链中发生的业务是真实、可靠的,并且产生的价值是持续、稳定的。要做到前一点,就需要通过对交易凭证、单据和供应链运营状态的查验,来确保交易的真实。

此外,还可以运用大数据辅助判断供应链业务真实可靠,即关、检、汇、税、水、电等间接性数据挖掘分析,例如,供应链参与企业一般纳税人取得资格的时间、纳税等级与缴税情况、结汇状态、常年用电用水的程度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能够间接地了解生产经营的真实程度。

第三,确保供应链中资金财务风险清晰可控。交易信息化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能清晰地了解供应链中资金流和财务的状态,否则该信息的缺失就会直接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采取各种渠道把握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现金流和利率状态,二是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和内控体系;三是借贷状态。

3、收入自偿化

收入自偿化是指供应链金融活动中所有可能的费用、风险等能够以确定的供应链收益或者未来收益能覆盖,否则一旦丧失了自偿原则,就很容易出现较大的金融风险。而决定自偿原则的因素就包括了供应链运营中相应的货物、要素的变现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供应链金融运营互联网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可能对收入自偿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仅是静态地考察货物、要素的变现,还要动态地分析影响变现和收益的时空要素。

所谓时间要素指的是供应链金融活动中融资借贷的长短时间匹配问题。融资周期也是产生风险的因素,周期时间越长,可能的风险就会越大。具体而言,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长借长还(即借贷时间长,还款时间长),甚至长借短还(即借贷时间长,分阶段偿还)都有可能对收入自偿产生挑战。

如果借贷时间较长,就有可能因为外部环境或者其他各种因素,产生行业或业务的波动,对产品或业务的变现能力和程度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不稳定、不规范的环境下,短借短还应当是收入自偿化遵循的准则。

4、风险结构化

风险结构化指的是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能合理地设计业务结构,并且采用各种有效手段或组合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理解风险结构化的过程中,同样有两点需要考虑:

显然,针对于不同状态的风险类型,就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加以弥补,并且还需要考虑这些手段的组合效应;

二是尽管存在着各种化解、分散风险的手段,但是应当看到不同手段和要素的重要程度和风险分散能力是不尽一致的,也就是说风险手段存在着优先级,例如,在特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保险可以作为分散风险的手段之一,但是往往不能成为化解风险的最后或唯一方式。甚至作为担保方的主体也存在着优先顺序,这是因为不同主体的信用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自身的经营历史、文化、对法规和契约精神的理解都会影响到对风险出现之后的应对方式。

5、声誉资产化

首先是企业基本素质。企业基本素质是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内部条件,较高的企业素质可以保证企业具有较好的法律合规意识,以及良好的契约精神,保障企业正常、合理、持续地发展,获得合法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状况的最主要表现,也是企业信用评价的首要指标。企业偿债能力及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

第三是运营能力。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等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资金利用的效率,它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营运能力的大小对盈利的持续增长与偿债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四是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信用的基础,企业只有盈利,才有可能按期偿还债务。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取利益的能力,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

第五是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形成竞争优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第六是成长潜力。成长潜力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改善资信状况的作用力,只有成长潜力大的企业才能保证盈利的持续性,其信用状况才会好。这包括三方面:一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能否真正从事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供应链运营;二是企业能否获得关键利益相关方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政策支持;三是企业自身的成长能力。

第七是信用记录。信用记录是企业以往借贷和履约状况,它不仅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偿债意愿。我国的信用基础非常薄弱,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必须注重企业的借贷渠道、借贷的状况以及偿债意愿分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