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市区自东向西连接旅顺的三条主干道中,旅顺南路是最靠近海的一条,沿途除了可以欣赏这座临海城市的美丽风光之外,还布局了大大小小十几个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主题的产业园区,正是这条产业轴,成就了大连亚太软件和服务创新中心的地位。
作为大连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过去20年,抓住日本服务外包的发展机遇,大连软件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销售收入从1998年的2亿元增长至去年15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软件从业人员超过22万人。大连成为全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并入选首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成为众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区域服务支持中心和共享服务中心的首选地。
追溯大连软件业的发展历程,位于高新区的大连软件园是一切的起点。这里目前聚集了700多家中外软件企业,包括48家世界500强企业。园区企业100%从事与信息技术、IT服务相关的产业,是国内产学研一体化特色最为突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级软件园。
天时地利
承接全球产业转移浪潮 软件业从无到有
“沿着旅顺南路,大连高新区形成了一条软件产业带,过去叫 一带十园 ,后来园区超过十个,就叫做一带多园。”在大连软件园12号楼三楼展馆内,大连软件园总经理刘爽指着屏幕上的地图介绍。在大连目前形成的软件产业带中,位于最东面、规模最大的大连软件园是整个产业带的开端。
她介绍,大连软件园一期从1998年启动建设。彼时,大连的软件产业处于刚起步阶段,当年实现销售收入仅2亿元。虽然缺乏产业基础,但大连的软件产业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成为了这座东北老工业城市一张熠熠生辉的产业新名片。
“大连软件产业的起步最早是抓住了日本、韩国把信息服务环节转移到海外的机遇,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刘爽介绍。
在展馆内,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到访的照片挂在墙上。本世纪初,他的一本现象级畅销书《世界是平的》揭示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浪潮——受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当欧美企业纷纷把后台服务转移到印度班加罗尔等成本洼地时,日本企业也在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服务外包目的地。
作为东北亚重要枢纽城市的大连,成为海外投资者首选之地。“我们早期的业务基本都是对日本的,100万美元里头大概有90多万来自日本。”刘爽介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前后,随着大连软件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越来越多全球软件业巨头选择落户大连,以此作为辐射整个亚太地区的服务外包基地,软件园的外包服务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国际化,来自日本的外包服务占比已经降至50%以下。
软件园的探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软件业除了自身产业附加值高、无污染外,还具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早年国家商务部曾做过一个调查,一个软件业从业人员可以拉动周边6到8人的就业。”刘爽介绍,在大连软件园的带动下,以旅顺南路为纽带,逐渐聚集起了一批软件主题园区,形成了涵盖应用软件开发和外包、业务流程外包、资源共享中心、产品研发、工业设计以及区域性总部的产业链条。
截至去年底,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0家,软件收入过亿元企业84家,从业人员22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567亿元。
人和
政校园企多方联动解决人才瓶颈
“这里1楼是日本顶级传动系统生产商捷太格特的科技中心,2楼整层是全球规模最大投资管理公司美国富达投资的办公室。”站在12号楼的观景平台,刘爽指着大楼逐一介绍。
这是一幢H形办公楼,由设计了美国甲骨文办公大楼的知名设计公司打造。灰色瓷砖和窗户组成的外墙背后,每一层楼都可能进驻了一家国际巨头。这样的大楼在大连软件园随处可见。
作为全国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中唯一的民营软件园区,目前大连软件园一期已聚集了700多家中外软件企业。其中包括简柏特、IBM、埃森哲、惠普等48家世界500强企业,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级软件园。
大连软件园能够吸引众多国际软件巨头落户,除了得益于全球化的产业转移外,还与自身超前的规划布局有关。
“以数码广场为中心,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规划了一个半径1公里、面积约2.98平方公里的产业社区,打造成步行20分钟的一体化工作生活圈。”刘爽介绍,通过工作区和生活区的合理布局,大连软件园形成了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企业员工可以在园区内轻松满足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需求。
凭借着先进的园区发展模式,以及在打造低碳、绿色、环保社区的卓越表现,2009年,大连软件园赢得了有着“绿色奥斯卡”之称的联合国国际花园社区金奖的桂冠,成为世界上首家,也是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产业园区。
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了人才集聚,而人才正是大连软件产业腾飞的关键要素。“在园区周边3公里范围内,拥有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高校,这些高校和园区企业深入合作,源源不断地为软件产业输送人才。”
刘爽介绍,大连软件产业定位于国际业务,需要大量语言和技术人才,为了促进产业发展,从政府与学校、企业与学校合作及引进专业IT人才培训机构等方面入手,面向软件产业培养人才。部分高校专门开设了“2 2”课程,培育语言加技术的实践型人才,从而打通了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动向
新技术迭代倒逼转型 推动产业链升级
回顾大连软件园的发展历程,刘爽认为大致分成三个阶段。本世纪初头五年以日本业务为主,到第二个五年国际企业把大连作为亚太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中心,再到第三个五年,凭借在产业领域的多年实践积累,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面向全球的技术支持中心和服务中心落户在大连。大连也因此从区域性的服务中心向全球性服务中心升级,承接来自世界更大范围的业务。
日本索尼公司在进入大连软件园15年后,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区业务,去年整编了亚太区业务,将中国区的索尼业务集中在大连。索尼(大连)正式升级为索尼(中国)。
世界第三大制药厂商辉瑞在全球设了三个支持中心,一个在美国本土,一个在爱尔兰都柏林,还有一个在大连,定位于服务亚太地区为主,兼顾美洲和欧洲。辉瑞通过这种交叉覆盖来解决其全球业务的财务结算等问题。
与业务中心地位提升相伴的,还有产业链价值的升级。目前大连软件园内的服务外包业务已从最初的简单数据录入、软件编程,升级到用户需求分析、系统集成、整体构架设计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业务链高端。以思科公司为例,自2008年进入园区以来,从之前的3条业务线增长至目前的9条,并在2014年将其亚太区网络产品售后的技术支持业务由北京转到大连。
近年来,新兴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更新,这种快速变化也对大连的软件产业提出了新要求。
“现在已经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所有客户都在做大数据和云计算,倒逼着我们也要对自身的产业定位进行重新思考,随着客户业务的转型而转型。”刘爽介绍,在行业快速变化的过程中,园区也涌现了一批新兴业态,当中包括国内首家收集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数据并提供大数据分析的商业机构大连瀚闻资讯。
“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随着整个时代的技术升级,客户的技术也在快速变化,你的人才应该怎样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培养出新生力量,去不断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我认为这是大连软件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刘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