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ID:liang_da_shi)
最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世界上一半的财富属于26个人。
这些富豪的绝对财富值,真的能占到世界财富的50%吗?
显然没有。
据统计,他们拥有的财富合计约为1.4万亿美元,而全球财富总和远超2.8万亿美元。
单从这个角度看,古特雷斯的言论并不准确。
不过,事实上,古特雷斯采用的是另一套算法:
这26个最富有的人,与全世界最贫穷的38亿人拥有的财富差不多;
而38亿人大概占全球人口的50%,所以26个人拥有了全球一半的财富。
古特雷斯之所以这样去计算和对比,就是想强调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是所有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怡情下,全球经济衰退,失业暴增,还有70%的人口就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保障。
反观贝佐斯和巴菲特等富人,虽然之前遭遇4次美股熔断,可现在他们手上的股票疯涨,不仅抹平了之前的损失,还大赚一笔。
所以,根本没什么危机可言,如果有的话,也是穷人的危机。
前段时间,西南财大和蚂蚁金服联合发布《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
总资产5万元以下的家庭财富缩水最严重。
相反,资产超过30万的家庭,财富却有上升的趋势。
其中,金融资产超过300万元的家庭,财富上升幅度最大。
有人说是怡情拉大了财富差距,我找了很久,没有找到支撑的依据。
所以,一个合理的推论就是,两极分化的加大,是一个必然趋势,只是被怡情照耀的格外扎眼而已。
小时候,以为财富是一张小小的船票,
你在船上,我在岸上。
长大了,才发现财富是一道深深的海沟,
你在岸上,我却一直在游……
抛开宿命这些不可控因素,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你和财富擦肩而过?
今天想和你系统的聊聊这个问题,文章有点长,读起来也没刷抖音舒服,但很值得你看完。
1
没学好“马哲”
这里的“马哲”不是单指马克思主义,而是泛指“哲学的辩证性”。
所谓的辩证性,简单讲就是不要设定标准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比如,马哲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我们在学校学了不少马哲思想,大词学了不少,唯独这个法则却没怎么吸收。
这也是很多人与财富无缘的主要原因。
知乎网友Molly,曾说过自己的事情。
2011年底,他在杭州参加一家小公司的面试,老板26岁,叫陈伟星。
问他是否愿意加入公司一个新项目,就是做“手机打车呼叫软件”。
他当时觉得这个想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绝对不可能实现:
一是技术上不可能。那一年智能手机和4G不普及,定位功能也不准;
二是需求上不存在。到处都是出租车,谁会傻到用手机找车?
最终,Molly拒绝了老板给他画的“大饼”,回到十八线小城做公务员。
过了两年,他带父母去杭州玩,发现大家叫车都在用“快的打车”,创始人叫陈伟星,后来成为马云的“得意门生”。
再后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合并,越做越大。
就这样,Molly不仅错过了陈伟星,错过了快的和滴滴,也错过了一个时代。
他自己说:
回头看当时所谓的“技术上不可能”、“需求上不存在”,啪啪打脸;
我没有意识到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错误地将技术局限在了当下,将中国的发展局限在当下……
我们经常会面临很多选择,小到每顿饭吃什么,大到去哪个城市、行业和公司,和谁结婚等等,如果只用当下的眼光去推演未来,必然得出错误的预判。
而解药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句话,也是一位老领导对我的劝告。
17年前,深圳房价5000多,我的收入只有4000,虽然可以首付,但是每月要供2000多,感觉压力很大,犹豫要不要买。
那位领导对我说:
“你要发展的看问题啊,一是要看外部。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深圳发展,房子肯定供不应求,价格还会涨。
二是要看自己,你难道会一辈子就只拿这么点工资?你肯定还会成长,还会赚更多的钱啊。”
听完后,我这才下了决心。
“坐地日行八万里”,这个世界在不停的变化,也需要我们对未来有一丢丢的想象力。
现在做不到的事儿,不代表将来做不到,往往提前布局的人,才能享受时代的红利。
最起码,不要简单用“不可能”这3个字,去封印所有的大门。
2
专注于障碍
下场打高尔夫球时,发现成绩差的人,往往有个共性。
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他们总是专注于障碍物。
比如,如果面前有个水池,他们会反复问球童,这个水池有多大,打多远才能过去……
结果一开球,小白球恰恰就会落入水池中。
而高手们,则会直接问到果岭的距离,因为果岭才是真正的目标。
其实,现实中,这个现象也很普遍。
很多人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困难上,凡事他们总会问自己:如果不成功怎么办?
卓越点的人,会把问题放在目标上,他们的句式是:如何才能达到?
不同的句式,在结果上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差别。
我之前有个做销售的下属孔林,就是属于那种会自动过滤掉障碍的人。
他个子很矮,学历很低,湖南口音重,说话不利索。
头3年,孔林业绩很差,有时连生存都很困难,最惨的时候也睡过公园躺椅。
有一次他看上了一家大型企业,跑进去推销,却被告知,门儿都没有,因为所有业务都由两个关系户把持着。
按照这种情况,一般人都会撤退,因为希望不大啊。
可孔林却像牛皮糖一样死贴着不放。
隔三差五去晃悠一圈,逢年过节送些挂历……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经常刷存在感。
这一刷就是3年。后来,他终于等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企业购置了一批设备,周五晚上到货,因为第二天就要运营,经办人害怕有运营风险,所以希望尽快购买设备保险。
可是找了那两个关系户,都回复说太晚了,公司已下班,周六日也不行,只能周一办。
经办人不敢担风险,直接向总经理汇报了这事儿,总经理大为光火,问经办人,除了那两家供应商,还能找谁?
经办人说,有一个姓孔的经常来,但是从来没合作过。
总经理说,问问那个姓孔的,能不能加班搞,如果可以,这批业务就给他做。
已经周五晚上了,孔林挨个给同事们打电话,请求支援,但几乎都被“婉拒”了:
有的人和朋友聚会,有的人陪家人,有的人已经躺床上睡了。
但孔林偏不信邪,一定要把这单业务给拿下。
他就跑到同事家里,好说歹说,把出单员和审核人“引诱”到公司加班,最终保单全部搞定。
后来,那个客户总经理把全公司三分之一的业务给了孔林,这笔大买卖,成为孔林业务上的第一桶金。
没几年,他就在深圳买房买车了。
美国作家吉米·马修曾说:“那些平庸的人,都是发现困难的天才”。
猛一听,像鸡汤,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
大脑的神经元是具有可塑性的,你越关注什么,你就会对什么越敏感。
当你习惯关注于:这个不行、那个做不了、时间太紧、资源不够……
你就越会被这些东西所缠绕,最终让你举步维艰,行动上如此,心理上更如此。
当然,我不是让你对困难视而不见,而是想说,我看到那些混的好的人,都是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而在策略上又轻视困难的。
这是一种境界啊…….
3
看空思维
看空思维,简单来讲,就是用悲观的眼光和预期来看待所处的环境。
先讲一个真实故事。
平安集团还没上市时,有很多内部股,一块钱一股。
然而,很多人并不敢买,甚至有时就是政治任务来下派的。
马明哲开会时,经常会问下面的干部:你买了多少股了?
这样一来,很多管理者多少都持有一些股票。
然而,有些人对平安的未来缺乏信心,觉得这是家民营企业,肯定活不久吧?
所以,不少人都想把手上的股票转让出去。
我就认识一位领导,手上差不多有二十几万的股票,以1.5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另一个领导。
收股票的那领导,坚持看多平安,据说以1.5元的价格收了接近200万的内部股。
当时还是有不少人笑他傻的……
现在的结果不用说了,你可以倒推一下两方的损失和收益,很值得你震撼一把。
而且,人生的节奏啊,往往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收股票的那位,盈利的钱又投资房产什么的,在那个时间段的这种操作,该有的红利都吃到了。
而卖股票的那位,不仅财富没有增长,仕途的道路也乏善可陈,很早就内退了……
这是我亲眼所见,在一个节点上的不同选择,所产生的巨大分水岭。
冯仑说:悲观的人也许正确,但乐观者才能成功。
结合我的那个案例,总爱看空的人,不仅仅容易和财富相斥,也很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所作为。
因为,人是欺骗不了自己的,投身于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事业,你怎么可能成功呢?
同样的,你如果觉得未来越来越差,你也会越来越发虚,干什么都不坚不挺。
我见到成了事的人,基本都有一个特点,知道路难走,但始终坚信未来会更好。
他们坚定的看多自己的行业、公司、国家,也因此可以享受丰富的红利。
我认识几个总是宣扬“中国崩溃论”的朋友,这么些年过去,没有一个过的好的。
罗振宇也讲过类似的故事,他的一位朋友,总预言中国要崩溃,十几年前就移民国外。
每回和罗胖联系,那朋友都惊讶中国的高速增长,感慨如果当时不卖掉房产,财富不知翻了几倍,而现在,却在美国混的不死不活……
你看,这人是不是活该呢?
巴菲特曾说: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依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而赚钱。
还真是这样,甚至咱们还可以延展一句:
没有谁可以依靠做空自己的行业和公司而赚钱。
4
零和博弈陷阱
所谓的“零和博弈”,比较学术的说法是:
一方的胜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是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我们说白点就是:“利己必损人”。
拥有这种思想的人,往往会觉得财富是抢来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
十年前,我们行业里有个优秀的培训师,啥都好,就是喜欢撬别人客户。
比如,有些培训机构,会请他给自己的客户讲课,这哥们讲完课,就和对方领导聊,说你们以后讲课可以直接找我就行了,我还能给点优惠。
靠这种方法,撬了不少培训机构的客户,前3年,也赚了不少钱。
可好日子不长,培训机构就联合起来把他拉入了黑名单,没有一家再和他合作,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给他抹黑。
最后,这位培训师彻底凉了,我的老读者应该有点印象,我之前的文章写过他的惨状。
雷军说:经商和从政的相似之处,都是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
这句话很有道理,想着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远比想着如何抢别人的蛋糕要高明的多。
老朋友都知道,很多企业的文案是外包给良叔公司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请几个专职写手,这样可以把成本降的很低。
但是,我们却宁可和大量的兼职写手合作,每篇给很高的稿酬。
这样成本自然抬高不少,看似不划算,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网罗了更多优秀的作者,也最大化的传播了我们的品牌,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找我们合作。
如果算大账,这是门好生意,因为各方都在这场交易中获得收益,也因此才能长久。
你可能会说,你身边有个某某人渣,经常损人利己,还活的挺好,这怎么解释?
我想说,上面写的那个培训师,前几年也活得挺好。
所以,遇到这种人,别着急,放他几年,再来看看,盒饭也许迟到,但从不缺席。
5
混淆了钱和财富
美国纪录片《货币背后的秘密》的第一句话是:
你真正的财富是你的时间和自由,金钱只是用来交换时间的工具。
这句话很值得你收藏,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其实并没有搞清楚财富和钱是两回事儿。
同样的,下面这段话也值得你反复阅读。
钱其实只是一个记账符号,它本身并不珍贵,因为这玩意可以再生,央行一发话,要多少有多少。
真正的财富,是你的时间,因为不可再生,也不能重复使用。
现在温饱已不是问题,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大家都是花时间赚钱,然后再去花钱买时间。
比如,你3个月的工资,可以交换一周的海岛游。
然而,这个交换过程,却是穷人和富人的最大区别。
穷人往往赚回的时间,会再加倍还出去。
很多人一天也就100多的工资,晚上下班,有点累,那就玩把“王者”放松下吧。
结果,买一套皮肤就花出去了100多,与此同时,还付出了时间、身体和注意力。
你看,你这一正一负,一天过去了,你没有为自己创造任何价值,甚至还倒贴了不少。
所以,什么是财富?
那就是,你在单位时间内,为自己创造了多少价值。
上面那个,就是一个零价值或者负价值的案例,而更多的人,则是沉浸在低价值的事中。
我有个朋友,是名程序员,夫妻两口,月薪加起来有四万多。
然而,他们却不愿意花2000多,去请个钟点工,宁愿自己动手。
结果,两人因为家务事,经常“动手”……
勤俭持家,当然没错,但是因为这些锁事,浪费这么多精力,还经常坏了心情,真心不值。
而且,以他俩的收入,又不是负担不起,这种时间兑换的价值太廉价了。
那朋友对程序很精通,花点时间,在“某乎”上打打个人品牌,或在“某八”上做做兼职,创造的价值肯定高过做家务。
是的, 知道财富底层逻辑的人,都知道尽量把时间花在高价值的事情上,而把低价值的事情包出去。
我做项目时,认识一位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的总裁,她有两个助理,一个管工作,一个管生活。
当时,在我眼里,那位管生活的助理完全没有必要。
但有一次我们喝咖啡聊起这个事,她说:
钱不是问题,我的时间和注意力才是大问题,因为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公司和项目的事情,就常常忘记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
比如我之前就曾经一个月丢了5件衣服和3个包包。有了生活助理,很多事情我都不必操心,做事情会更专注。
这个钱,花得值。
可能多数人不能像这位总裁这样,但是起码我们都要有“把钱当作一种资源”的理念,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高价值区。
以前我写一篇文章,自己校对,要花30多分钟,自己排版,还要花30分钟,这1个小时对我来讲单位价值就太低了。
当时,虽然公众号还没有收入,但还是请了助理,把杂事都包出去,自己则可以用更多时间来构思文章。
此后,才创造出了更多更优质的文章。
所以,赚钱的本质就是交换,低买高卖才是正确的姿势。
6
写在最后
“富有”真的不是很难的一件事,只要你拥有一颗想富的心。
你可能有点惊讶,难道还有谁不想富有吗?
其实,多数人并不是真的想富有,或者说他们的动机还不够强烈。
多少人不都是,晚上睡觉前,责骂自己怎么又荒废了一天,“不行,我要奋斗,我要发财,我要买个别墅靠大海”。
第二天清晨,刚想起床,心里就又跳出另一个声音:“算了,又不差这一天,多睡会吧……”
是的,你不是想致富,你只想躺赢。
你可以扪心问问自己,为致富这件事儿,自己到底付出了什么呢?
如果你不是全心全意、毫无保留、不计一切代价地去创造财富,那么你终其一生也很可能创造不出多少财富。
就像美团王兴在他40岁生日时,所说的那样:
极度渴望成功的人并不多,愿付非凡代价的更少,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
本文作者简介:良叔,公众号良大师主笔,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