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产业升级?与制造业又是什么关系?
面对产业升级,制造企业有哪些建议?
制造业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进入了产业升级期。关于产业升级这个名词,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认知,有些可能立马会想到 “去产能,调结构”,有些则会想起“工业4.0,互联网+”。那么究竟什么是产业升级?是否只有哪些高大上的“商业新模式”才是制造企业的升级方向?
升的是什么?
产业升级就是一次“改进和重建”的过程。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产业升级的目的在于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对于一个产业来说,其产业升级的目的是提高产品平均附加值;对于国家来说,产业升级代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方式。无论是哪个层面上的产业升级,其最终都需要每个企业的觉醒和参与。针对某个企业而言,产业升级就是质量与效率提高、管理模式改进、技术升级、产业链升级、结构改变。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其升级的内容可更直观:
效率与质量提升:制造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仍旧追求的目标,也是工业2.0时代最关注的内容,其属于升级的基础要素;
管理模式改进:即涵盖涉及到工业工程、精益生产等制造管理模式,也涉及人才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和战略管理等企业管理范畴,其属于升级的基础要素;
技术升级:涉及现有技术升级、新技术研发等活动,属于升级的核心要素;
结构改变:涉及客户、产品甚至价值链改变等范畴,属于升级的变革要素;
产业链升级:涉及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融合、协作和合作模式的升级或改变,属于升级的变革要素。
站在发展的角度,制造业升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的问题,升级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已经在工业2.0或者3.0时代得到了升级,升级的变革要素才是目前的升级关键。继续升级基础或核心要素,企业可能弯道超车,但如果想跨越式成长,企业需要升级的是变革要素。
先补课,再升级
变革要素决定了制造业升级的成败,但就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现状来看,先补课,再升级更为现实和必要。中国制造企业其实很早就开始了产业升级,只是效果可能不尽人意。
早在几年前,在揭示了生产制造环节附价值和利润双低的 “微笑曲线”理念影响下,众多制造型企业纷纷开始向价值链顶端延伸,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品牌化。但现实中寥寥无几的成功案例从侧面显示出并非所有制造企业都适合这种简单粗暴的升级策略。
抛开“微笑曲线”的固有认知,2004年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长中村末广提出了结论相反的“武藏曲线”,其认为真正丰厚的利润在制造环节上。无法判定两种理论的对错,但至少说明中国制造企业曾被微笑曲线深深迷惑过。究其原因,正是中国制造业的管理水平糟糕。
纵观发达国家制造企业的发展路径,我们和他们的路径基本相似。但也不难发现在制造管理理论方面,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却无过多贡献。
产业升级是需要有历史沉淀的,任何弯道超车或者跨越式成长都需要基础,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先补好基础要素的课,将历史证明过的好的制造管理方法先应用完善和熟练。
借势升级
时势造英雄,制造企业升级也需要借势而为。新技术、新装备以及新模式的出现,造就了新的产业变革期。而产业变革期的出现,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新技术或装备: VR、AI、云储存、云计算、电子商务、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或装备,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或改变生产模式;
新模式:如共享经济、服务型制造、云制造、互联网金融等,在改变着制造业的周边环节的同时也影响着制造业的运作模式。
新的机遇为制造企业提供了重新构思整个产业以及自身运作模式的想象空间。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借势升级的第一步不是立刻行动,而是打破固有思维,重新思考。
基于协同视角,以“产品和生产为核心”的传统商业模式已经开始向“以消费者为核心、以生产+服务”为根本的模式转变;产业竞争也从单一生产环节向上下游进行延伸。两种转变形成了以“供应链协同”为代表的升级需求。基于智能化、信息化视角,各项新技术或装备为制造企业阐明并提供了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供应链协同+智能化制造”正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新的方向需要制造企业重新审视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定位。企业既可以改变其在整个供应链或者产业链中的定位,从而改变自身价值链,如制造业服务化等。同时,企业也可巩固在供应链中的定位,将柔性化制造作为升级的关键。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后者是更为现实的一种升级方式。
基于柔性化制造,其要求制造企业在品质、交期、成本保持一致的条件下,生产线在大批量生产和小批量生产之间任意切换。目前,国内真正具备柔性生产能力的产能十分稀缺,国务院参事汤敏教授曾表示:“未来中国,以大批量生产、低成本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到东南亚势不可挡,中国唯一可以留下的就是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制造产能”。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中不是不需要中国制造,而是需要更柔性的中国制造。
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思维升级,思维升级的关键是抛弃固有,重新构思。在重要的产业变革期或者环境动荡期,往往存在更强烈的必要性和更多的可能性。不盲从,也不悲观,借势思考,借势升级。
如何让传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过去靠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成本增加,招工困难,融资不易,市场销售竞争激烈。总之一个字:难。大家都认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是出路,且不知道这条路也难,许多企业要牺牲在路上。
一、转型。企业转型其实相当于跨行业了,尽管还有一些关联,比如原来生产领带的,现在改生产服装,原来做轴承的现在搞智能手机配件。转型一是前景也不明确,风险大,二是原有的基础重新推倒,成本大。不管转到什么行业生产什么、服务什么,过不了几年又会遇瓶颈。
二、升级。从发展角度分析,升级是在原来产品产业中进行的,通过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来改变自己原来传统的方式。我认为比转型相对容易,市场、产品、流程等基本上还是熟悉的一套。
董小姐前几天在人代会上又语出惊人,认为民营企业发展不能光靠政府扶持,减税降费是财务问题,可以解决一部分成本,但本质上解决不了生存发展的问题。这是很中肯的意见。
所以转型升级之路还得靠两招:
一是创新。投入驱动是传统企业发展之路,创新驱动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经营模式的创新、人才管理的创新、技术使用的创新、销售方式的创新等等,如市场销售利用线上线下;生产用机器人,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可靠等。
二是管理。管理出效益。传统企业管理松散、粗放,流程不优化,经验主义盛行,裙带关系、亲缘关系严重侵蚀企业利益,层级多,科室管僚等。必须扁平化设计,减少冗员,按需设岗,控制好原料采购和市场销售,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管理体系,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完善企业管理模式。
一孔之见,谢谢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