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瑟,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如何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一所大学。
在我之前的全国到底有多少所大学里介绍过,目前全国(不包含港澳台)普通高等学校有2831所(本科1345所、专科1486所),数量非常的多。而且随着新高考在全国的铺开,本科批次在录取时不再区分一本、二本。这种情况下,对于在本省招生的大学,大学本身的教学质量、专业口碑、重点专业是哪些就更需要一些明确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了解。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通过哪些维度可以比较高效地对一所大学有个基本的清晰了解。
对于常年在各大排行榜前列的大学来说我们就不在这里说了,因为名气就在那里,是个国人都听过他们的大名:比如C9联盟的九所中国顶尖高校、比如985/211这两个曾经的项目里的高校。如果你的学习水平能够考上这类的学校,需要做的是在这些学校里,确定一下将来想要长期发展的城市,哪所学校更具有地理优势;以及这所学校里的哪些专业,你有兴趣学习并愿意作为职业或事业在今后发展。
C9联盟
如果是一些之前没有听说过或者听说过但没怎么特别关注过的学校,那么结合自己的分数、意愿城市等等觉得是可以作为选择对象的情况下,前期了解他们就是很有必要的准备工作了。我们要讲的就是对这类学校了解的方法,我总结为:4层递进看法。
首先,看学校历史
就是看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因为我国大学的发展,基本都经历过两次大的分拆与合并,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学校的历史是能快速定位到这个学校的优势专业和核心竞争力的。比如,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这三所学校不在985、211、双一流之列,如果你是安徽的考生想就近上大学,就得先看下它们各自的校史。安徽理工大学,前身是淮南煤炭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前身是马鞍山钢铁学院、华东冶金学院;安徽工程大学,前身是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的芜湖电机制造学校、芜湖机械学校。所以, 安徽理工大学的优势专业,应该就是煤炭和安监类;安徽工业大学的优势专业,应该就是冶金和冶金材料类; 安徽工程大学的优势专业,应该就是机械类。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都是国家特色专业;所以如果你要学机械,你会选择哪个学校呢?
第二,看学校的隶属关系
也就是归哪个部门来管理。我们国家的高校,今天基本上分为了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
部属高校有教育部直属的,比如清华、北大、复旦、浙大这些;但除了教育部直属之外,也有其他部门直属院校。比如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地点在四川德阳,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地方虽然不在大城市,它可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飞行训练为主的学校,建校以来已为中国民航培养了70%的飞行员、80%的机长、90%的功勋飞行员和100%的特级飞行员,是中国民航管理干部的“黄埔军校”。部署高校的优势就是必然会获得更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尤其是在各直属部门所在的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起到了人才输送和培养的骨干作用。
地方所属的高校,除了地方本身建设的高校外,还有一类属于省部共建高校,也就是说虽然高校的主管部门在地方,但它的建设和发展,也有部级单位的参与。比如河南农业大学是省与农业部共建,大连交通大学是省与铁道部共建;南京审计学院是省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审计署共建高校。这类学校它既不是985,也不是211,更不是“双一流”,但是他们在全国或者本省的影响力可一点也不差。
第三,看校区
随着高校各种教学类型的尝试,各种校区分校区也是层出不穷。所以对于学校的校区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同一个院校,不同的校区,很可能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山东大学,在济南、威海、青岛三个地方有八个校区,其中济南6个,威海1个,青岛1个。而威海校区虽然发的毕业证和济南校区的毕业证是一样的,但是在录取分数上,威海校区是单独录取,录取分数也比济南校区、青岛校区要低个十几分,并且威海校区对威海的当地的学生有降分的优惠。而有些学校的其他地区的分校区完全单独招生、独立运营,毕业证上也写得是某某大学分校区的落款,这样的毕业证,含金量可能和本校区就是天壤之别了。
第四,看博士点、硕士点
博士点和硕士点就是该学校具有该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授予资格数量。它的多少表明学校师资和科研方面的实力强弱,通常是判断学校、学科和专业强弱的一个指标和依据。比如扬州大学,被评为“最强双非”之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再别如汕头大学,双非院校,它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5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8个。从这里就能体现出来这两所学校的优秀程度。
除过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在了解学校方面还可以看看全国排名、学校的院士数量、学校的校风之类的。高校排名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但对于优势专业是体现不明显;院士是国宝,数量有限,分散到全国高校里一个学校也没几个,基本都在双一流高校中。,校风评价比较主观,最好还是能实地进行考察,亲自问问学校里的学生他们是怎么反应的。在了解中也需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客观地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