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gdp排名城市(2017一季度全国城市GDP排名)

2017年gdp排名城市(2017一季度全国城市GDP排名)
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827122亿元,同比增长6.9%,为近年来首次提速。城市GDP方面:截至1月23日,全国城市去年经济运行数据多已公布,根据信息汇总,2017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如下:
四大经济强省方面:广东21个省辖市中10个进入百强;江苏1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百强,是唯一所有省辖市都跻身百强的省份;山东17个省辖市中15个进入百强,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浙江11个省辖市中8个进入百强。
详细排名:
1.上海30133亿元,同比增长6.9%(人口:2418万)
2.北京2800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71万)
3.深圳(广东1)22286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1090万)
4.广州(广东2)21500亿元,同比增长7.3%(人口:1404万)
5.重庆1953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372万)
6.天津18595亿元,同比增长3.6%(人口:1547万)
7.苏州(江苏1)1700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65万)
8.成都(四川1)13890亿元,同比增长8.1%(人口:1592万)
9.武汉(湖北1)134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77万)
10.杭州(浙江1)12556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19万)
区间分析:根据最新核算,深圳的经济总量在2016年就已超越广州,作为经济特区和开放前沿,其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GDP未来有望超越京沪;去年天津投资情况不佳,虽然并未受到滨海滨区改变统计口径的影响,但经济增速仍下滑明显。
11.南京(江苏2)11715亿元,同比增长8.1%(人口:827万)
12.青岛(山东1)11258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871万)
13.无锡(江苏3)10511亿元,同比增长7.4%(人口:653万)
14.长沙(湖南1)102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65万)
15.宁波(浙江2)985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788万)
16.佛山(广东3)950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46万)
17.郑州(河南1)9003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1001万)
18.南通(江苏4)775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30万)
19.东莞(广东4)758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832万)
20.烟台(山东2)755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701万)
区间分析:长沙GDP提升迅速,接连超越许多城市,突显了娱乐产业和明星效应的助推作用;郑州近年来迅猛发展得益于河南举全省之力,而做大做强的郑州也带动了全省发展的提速,这与“小马拉大车”终致全省经济增长缓慢的省会发展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21.泉州(福建1)7533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851万)
22.大连(辽宁1)7363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700万)
23.济南(山东3)7285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706万)
24.西安(陕西1)7206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945万)
25.合肥(安徽1)7191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937万)
26.福州(福建2)7128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757万)
27.唐山(河北1)7012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24万)
28.常州(江苏5)6620亿元,同比增长8.1%(人口:471万)
29.长春(吉林1)6613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80万)
30.哈尔滨(黑龙江1)6609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1063万)
区间分析:去年济南大力修路,经济增速开始提升,但被誉为“济南两条腿”之一的第二条经十路(旅游路-刘长山路延长线)仍未贯通,加快发展还需更大魄力;西安去年经济增速本不算快,但托管西咸新区使得原咸阳部分GDP纳入自身统计,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激增。
31.徐州(江苏6)66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71万)
32.石家庄(河北2)6558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78万)
33.潍坊(山东4)6325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7万)
34.沈阳(辽宁2)5870亿元,同比增长3.5%(人口:829万)
35.温州(浙江3)5485亿元,同比增长8.4%(919万)
36.绍兴(浙江4)5311亿元,同比增长7.2%(501万)
37.扬州(江苏7)5064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500万)
38.盐城(江苏8)5050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724万)
39.南昌(江西1)50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37万)
40.淄博(山东5)4886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464万)
区间分析:沈阳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红利推动,经济形势有所回温,整体表现好于去年;温州人口基数大、辖区面积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增速近年来保持高位运行,今后在全国GDP排名有望进一步前移。
41.昆明(云南1)4856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726万)
42.泰州(江苏9)4744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508万)
43.鄂尔多斯(内蒙古1)4716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201万)
44.济宁(山东6)4620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808万)
45.台州(浙江5)4388亿元,同比增长8.1%(人口:603万)
46.临沂(山东7)4345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1044万)
47.洛阳(河南2)4343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680万)
48.厦门(福建3)43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400万)
49.东营(山东8)4198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209万)
50.南宁(广西1)418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752万)
区间分析:泰州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地级市,发展速度连续多年位居江苏前列,去年更居于榜首,未来其在省内的GDP排名有望继续前移;金砖峰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厦门城市化水平和国际知名度,基建、旅游、交通、贸易等领域均受益明显。
51.镇江(江苏10)41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319万)
52.嘉兴(浙江6)4083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455万)
53.襄阳(湖北2)4066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550万)
54.金华(浙江7)401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545万)
55.宜昌(湖北3)3957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413万)
56.惠州(广东5)383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476万)
57.沧州(河北3)3643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780万)
58.漳州(福建4)3555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05万)
59.威海(山东9)355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280万)
60.邯郸(河北4)3541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949万)
区间分析:漳州凭借出众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威海作为世界宜居之都和全国首个国家级卫生城,其环保至上的发展思路和绝佳的城市环境显著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带给今日中国以深刻启示。
附:
北京市2017年经济运行情况:GDP同比增长6.7%
2017年,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疏功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增速略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0.5亿元,下降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10.6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9.3亿元,增长7.3%。
全年新经济实现增加值9085.6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9.8%,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2.4%。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6387.3亿元,增长9.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531.3亿元,增长10.6%(二者有交叉)。
2015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速(%)

1.农业持续转型升级,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稳步发展
2017年,全市继续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传统农业持续收缩,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23.5%,生猪出栏数、牛奶产量、禽蛋产量分别下降12.1%、18.1%和14.4%。
与此同时,农业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稳定。全市林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2.7%;全市观光园实现总收入29.9亿元,增长6.9%;农业会展及农事节庆活动接待游客450.5万人次,实现收入2.5亿元。
2.工业生产增势稳定,效益效率不断提升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二者有交叉)分别增长13.6%和12.1%。重点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8.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3%,汽车制造业下降2.9%。
2015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1月—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53.8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9.7万元/人,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万元/人。
3.第三产业走势平稳,优势行业发挥带动作用
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3.3%。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634.5亿元,增长7.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59.2亿元,增长10.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169亿元,增长12.6%。
流通领域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运输行业带动下,增长12.1%。公共服务业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12.1%,教育增长8.3%。
4.投资稳步增长,社会效益增强
2017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增速低于上年0.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在交通、能源、园林绿化等项目带动下,完成2984.2亿元,增长24.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4%,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745.9亿元,下降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5.9亿元,下降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93.8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含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958.4亿元,增长4.2%,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旅游业投资分别增长1.2倍、42.8%和23.8%。
2015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

2017年末,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2608.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506.6万平方米,下降7.1%。商品房销售面积875万平方米,下降47.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12.8万平方米,下降38.3%。
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2017年末,全市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4277.5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商品房施工面积的33.9%,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销售面积267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0.5%,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5.市场消费增势较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2017年,全市实现市场总消费额2378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实现服务性消费额12213.6亿元,增长11.8%,占市场总消费额的51.3%,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5.4亿元,增长5.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371.4亿元,增长10.9%,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2.1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收入10546.6亿元,增长4.9%;餐饮收入1028.8亿元,增长7.7%。从商品类别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18.1%、16.4%和15.3%。
2015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

6.消费价格走势平稳,生产价格持续上涨
201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其中,消费品价格持平,服务价格上涨4.7%。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3.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2.3%,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7.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7%;衣着类价格下降2.2%。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环比上涨0.5%。
2015年以来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当月同比涨跌幅度(%)

2017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0.7%和4.4%。12月份,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1%和1.9%,环比均上涨0.3%。
2015年以来北京市工业生产者出厂、购进价格当月同比涨跌幅度(%)

7.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30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06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40元,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0%和6.7%。
8.常住人口稳中有降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下降0.1%。
从年龄构成看,0-14岁常住人口226.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0.4%;15-59岁常住人口1586.1万人,占73.1%;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358.2万人,占16.5%。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人口1876.6万人,乡村人口294.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
总体上看,2017年全市经济运行平稳,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8年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城市新总规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附:
上海市2017年经济运行情况:GDP同比增长6.9%
201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成效进一步显现。
全年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0133.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99亿元,下降9.5%;第二产业增加值9251.40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20783.47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0%。
从主要行业看,全年工业增加值8303.54亿元,比上年增长6.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393.36亿元,增长6.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44.24亿元,增长12.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03.83亿元,增长2.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862.27亿元,增长18.9%;金融业增加值5330.54亿元,增长11.8%;房地产业增加值1710.04亿元,下降19.1%。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989.36亿元,比上年增长6.8%,增速同比提高6.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7764.59亿元,增长6.6%。
分行业看,六个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23405.5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7.6%,汽车制造业增长19.1%,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增长1.8%,精品钢材制造业增长2.0%,成套设备制造业增长4.2%,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6.9%。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10465.92亿元,比上年增长5.7%,增速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42.6%,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7.3%,生物医药增长6.9%,节能环保增长7.4%,高端装备增长3.1%,新材料增长3.2%,新能源增长2.9%。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4151.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而上年同期为下降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96.42亿元,增长10.2%,增速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三、市场销售较快增长,货物贸易增速明显提高
全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11312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增速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30.27亿元,增长8.1%,增速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0804.8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025.40亿元,增长7.9%,增速提高3.2个百分点。分商品类别看,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和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50.7%、23.6%和23.2%。
全年无店铺零售业态零售额1814.29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1437.49亿元,增长9.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据上海海关统计,全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223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9117.51亿元,增长15.4%;出口13120.31亿元,增长8.4%。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16331.00亿元,增长15.6%;加工贸易进出口7503.56亿元,增长9.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进出口4607.87亿元,增长2.3%;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1480.81亿元,增长13.6%;私营企业进出口5937.62亿元,增长19.4%。全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70.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1%。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民间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246.6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增速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从主要领域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705.22亿元,比上年增长9.9%,增速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3856.53亿元,增长4.0%,增速回落2.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1031.69亿元,增长5.3%,增速提高3.0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60亿元,下降60.8%;第二产业投资1033.58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投资6211.42亿元,增长7.7%。从经济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192.32亿元,增长18.8%;非国有经济投资5054.28亿元,增长2.9%,其中,民间投资2717.33亿元,增长13.5%,增速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转降为升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涨幅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从两大分类看,服务价格上涨2.3%,涨幅回落2.2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1.0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1.2%,衣着类上涨0.5%,居住类上涨1.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9%,医疗保健类上涨6.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6%。
全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9%,均扭转了上年下降的态势。
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势良好,货币信贷运行平稳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42.2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增值税2460.39亿元,增长15.2%;企业所得税1402.30亿元,增长4.9%;个人所得税692.46亿元,增长16.8%;契税271.55亿元,下降21.5%。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47.62亿元,增长9.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6.2%。
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2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72万亿元,增长12.0%。全年新增本外币各项存款1950.76亿元,同比少增4799.56亿元;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7199.76亿元,同比多增604.72亿元。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
据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8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34365元,名义增长5.0%;经营净收入1533元,名义增长9.6%;财产净收入9030元,名义增长17.5%;转移净收入14060元,名义增长12.4%。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96元,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25元,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
八、常住人口总量略有减少,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19.7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1‰;死亡人口为12.9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比上年下降1.2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为1232.38万人,女性人口为1185.95万人,性别比为103.9(以女性为100)。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2120.8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97.45万人。
全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7.90万个。截至12月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0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0万人。
总的来看,2017年上海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和韧劲。但也要看到,本市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2018年,全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附:
广东省2017年经济运行情况:GDP同比增长7.5%
2017年广东国民经济运行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也为2018年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7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79.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
一、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7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79.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
与全国相比,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0.6个和6.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进出口总额同比增幅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6.2个百分点。(见表1)

二、三次产业持续向好
(一)第一产业增幅提升。2017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92.40亿元,同比增长3.5%,增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全省粮食产量同比增长0.4%,蔬菜产量同比增长4.5%,园林水果产量同比增长5.9%;牛肉、禽蛋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4.9%。
(二)第二产业增长加快。2017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598.55亿元,同比增长6.7%,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071.99亿元,同比增长7.2%,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民营工业增长10.6%。工业行业增长面扩大,纳入统计的40个工业行业中,有32个行业正增长,增长面达到80.0%,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电子(增长12.6%)、电器(增长10.1%)和汽车(增长11.7%)三大支柱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2.6%,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新口径)增加值分别增长13.2%和10.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0个和3.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已实现趋势性转正,2017年广东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上涨3.3%,涨幅比上年同期回升3.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涨5.3%,张幅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幅。2017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7488.28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发展较快,同比分别增长9.2%、8.8%和12.1%,三类行业合计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5.6%。
三、三大需求潜力持续释放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提升。2017年,广东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477.96亿元,增长13.5%,增幅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共完成投资9168.79亿元,增长24.3%,增幅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是2010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工业投资增速加快,共完成投资12110.44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中高端产业投资增速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7.6%,增幅同比提高7.0个百分点;其中,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2.7%和32.5%。
(二)消费品市场略有回落。2017年,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00.07亿元,同比增长10.0%,增幅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与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9%和6.5%,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8个、3.4个百分点。电商等新兴消费业态高速发展,全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无店铺零售业态零售额同比增长19.3%,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18.3%,无店铺业态零售额和网上商店零售额比全省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分别高10.6个和9.9个百分点。
(三)进出口总额增速提高。2017年,广东实现进出口总额68155.9亿元,同比增长8.0%,增幅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4.5%。其中:出口额42186.8亿元,同比增长6.7%;进口额25969.1亿元,同比增长10.1%。全年对“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进出口增长14.9%;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同比增长93.8%。
四、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同期的4.6:43.4:52.0调整为4.2:43.0:52.8,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从工业结构看,先进制造业(新口径)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3.2%和28.8%,同比提高1.6个和0.2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结构看,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3.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从进出口结构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比重为46.1%,高于加工贸易比重9.0个百分点。
五、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一)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2017年,广东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15.21亿元,同比增长10.9%,连续3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8869.91亿元,同比增长13.0%,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8.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75.89亿元,同比增长20.7%,增幅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
(二)居民收入增幅提高。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3元,同比增长8.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75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0元,增长8.7%。
(三)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加快。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8163.46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保持2016年以来的两位数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面为15.0%,比上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
(四)物价涨幅平稳,就业保持稳定。2017年,广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1.5%,涨幅连续3个月持平。截至12月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35.4%、123.9%和172.6%。四季度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47%,同比持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六、先行指标预期积极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幅回落。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45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幅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60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
(二)客运量增幅略有提高。1-12月,货运量增长7.0%,增幅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客运量增长5.4%,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9.7%,增幅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三)用电量稳步提升。1-12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2%,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5.9%,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