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它的下半句是什么呢?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意思就是说,生儿子就该像孙权这样能够守得住父兄基业的,而刘表的那些个儿子,却都如猪狗一般,既不能守住家业,也不能保全性命。
其实曹操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孙权守住江东,而刘表之子未能守住荆州罢了。而他说这句话的目的,除了称赞孙权之外,更表达了对自己儿子的一种期盼,希望自己的儿孙也能像孙权一样能够守得住疆土。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儿孙确实也没有令他失望,确属守业之人。只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的寿命都太短了,这才让司马氏趁虚而入,夺了政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老子以后不发愁
以豪放派词人来说,北宋首推苏轼,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气磅礴的气势,被人称为千古绝唱,若说词的内容,讲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夸赞的还是广大历史爱好者不齿的东吴周瑜,实际上南宋豪放派辛弃疾也有一首关于三国的,夸张的也是东吴的孙权。
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好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这句话是有出处的,并非辛弃疾首创,而是曹操说的,被记载在《三国志》中的,建安十八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发生军事冲突,曹操望着孙权的军队,严肃整齐,心生感叹,说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这也算是曹操评价人物体系当中比较著名的一句,本文就从曹操的这句话出发,探讨一下曹操为什么会在“生子当如孙仲谋!”后说了一句“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呢?
孙仲谋就是孙权,他的父亲就是孙坚,曹操能够说出这句话,是以与孙坚同辈人的口吻说出的,毕竟曹操的确比孙权大了一辈,曹操是见识过孙坚的勇猛的,当年一块去讨伐董卓的时候,温酒斩华雄的人物其实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在当时,孙坚相当勇猛,所向披靡,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操曾经与刘备青梅煮酒的时候,说过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认为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和刘备,我想假如孙坚还活着的话,曹操断然不会这么说!孙坚死后,孙策继承他的爵位,当时号称江东小霸王,曹操却并没有看好,果然后来孙策死于非命。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是在刘备投靠曹操的公元199年左右,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实际上曹操论英雄的时候,后面还跟了一句:“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连袁绍这样当时占据河北的大军阀,在当时一呼百应的人物,曹操竟然没放在眼里。
既然是公元199年,在当时还有一个人,曹操没有说,那就是荆州刘表刘景升,很多人都认为刘表是个垃圾人物,其实刘表当时也很牛叉,年轻的时候,单枪匹马就接收了荆州,坐镇荆州几十年,董卓曾经说过,只要干掉袁绍、袁术、刘表、孙坚这四个人,天下就太平了,到官渡之战时,荆州势力已经是除袁绍、曹操之外的军阀势力。
然而,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竟然已经没把他当回事,可见曹操的霸气,官渡之战后,曹操开始要攻打刘表,说了一句:“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
曹操这段话是一针见血的评出刘表,已经老了,在群雄争霸时,竟然成为左右观望的“自守之贼”,也说明刘表根本就没有称霸的心,有人说刘表之死,是曹操吓死的,其实是有点夸张,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晚年刘表后背生疮,得知官渡之战后获胜的曹操即将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刘表急火攻心,病情加重,还没等曹操到荆州就去世。
再回到题目中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后一句“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那是曹操压根就没有看上刘表,而刘表的儿子刘琮竟然投降给了曹操,自然更加要曹操瞧不起了。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统一北方,又有荆州加持,想要打败孙权是易如反掌,当时曹操就想要招降孙权,结果没有成功,后来反倒是被孙权击败,可以说,孙权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是逐渐上升的。
孙权自然和刘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操为何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少年孙权有何政治手腕?
在曹操眼里,孙权是足智多谋的。
孙权15岁当县长,18岁执掌东吴。孙权及其父亲孙坚、其兄孙策是三国英雄普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意思是说生儿子就应当像孙权,至于刘表的儿子,不过是猪狗。为什么一代枭雄对孙权有如此高的评价?孙权在年少时究竟表现了怎样的政治成熟和政治手腕?
初出茅庐,不同凡响
年少时,孙权常跟在兄长孙策左右,参与军队内部的决策,显露出一些才能。每当宴请宾客,孙策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孙策得会稽郡后,15岁的孙权被任命为会稽郡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后来吴郡太守朱治举荐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又举荐他为茂才。
影视剧中的少年孙权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他认为孙权有阴柔手段,能够象勾践那样屈身忍辱,笼络人才,善用计谋。
孙权执掌江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树立威信。他“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庐陵太守孙辅担心孙权太年轻,保不住江东,便暗中遣使与曹操来往,结果被人告发。孙权于是尽杀孙辅的近臣,将孙辅流放幽禁。
还有庐江太守李术,孙策死后不服孙权的管束,甚至招纳孙权的部众。孙权向他讨要,他却回复说:“有德者归附,无德者叛离,哪有归还之理!”孙权大怒,但并没有莽撞行事。他先上书曹操,说李术这家伙杀了扬州刺史严象,我现在要剿除他,他肯定会向中央报告求援,希望您不要理睬。果然,曹操没有救李术,孙权于是“屠其城、枭其首、徙其部曲2万余人。
手段高明,化解矛盾
孙权一直能占据江东,除了地理优势,很大一个原因是有一批文人武将衷心的辅佐他。就连诸葛亮也多次提到这一点。孙权用人,不求全才,人尽其用。
他就任后的人事安排,《资治通鉴》做了一些记载:一是进行了一次军事改革,合并了一些兵少力量弱的队伍;二是开始重用出自基层但带兵出色的吕蒙;三是采纳骆统的建议,接纳各地士人,征询对自己的意见,观察其志向,关心生活起居,以便进一步发现人才。
影视剧中的吕蒙
孙权很会温和的化解部将时间队伍矛盾。公元213年,孙权派大将周泰统兵,却发现朱然、徐盛等部将觉得周泰出身寒微,不甘心听周泰统属。前线将帅不和乃是兵家大忌,孙权并没有采用生硬的办法,而是动了一些心思,温和队伍化解了矛盾。
孙权请诸将宴饮,喝酒正兴队伍时候,他命周泰解开衣襟,见其身上累累伤痕,故意问到:“周将军,你这遍体鳞伤是怎么回事啊?”每处伤疤是何时何地那场战斗周泰都一一作答,等周泰说完,孙权已是泪流满面。紧紧拉住周泰队伍手说,你是我的兄弟,你能在战场上不怕牺牲,留下数十伤痕,我怎么能不带你如骨肉之恩呢?委与你带兵队伍重任呢?宴会结束,所有人等对周泰心服口服,再无怨言。
战略灵活,审时度势
三国的外交纵横中,东吴的身段最柔软,或是联刘抗曹,或是降魏攻刘。孙权只看国家现实利益,从来不感情用事。
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借来了荆州的南部,才有力量建立了蜀汉基业。但孙权一直惦记着荆州。公元219年,刘备拿下汉中后,孙权暗中联合曹魏,袭取了荆州,并让刘备大将关羽丢了性命。从此,孙权与刘备结仇,不得不向魏称臣。曹丕两次让孙权的儿子孙登来魏做人质,孙权两次拒绝。吴魏关系持续恶化。
公元222年秋,曹丕派兵征讨东吴,孙权一边发兵临江拒守,同时一边与蜀国修好。刘备驾崩后,诸葛亮主持朝政,遣使与东吴修好。东吴与蜀汉维持了40年的和平,直到三国鼎立结束。
参考文献:
1.论孙权,《江汉论坛》,2006年9月。
2.陈冬阳,《孙权时期孙吴战略决策研究》,2004年6月,硕士论文。
3.白盾,《气吞万里如虎—论《三国演义》孙权形象,黄山学院学报,200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