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终让蜀国走向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蜀汉走向袞败,是蜀汉刘备机不逢时,时势造英雄,刘备不占天时,只有地利人和。刘备治国用人不当,偏重于兄弟义气,用关羽守荆州决策错误。为报兄弟雪恨起兵伐吳公私不分,是一不合格的君王。只有联吳抗曹发展蜀汉才有立足不败之地。兵败夷陵损兵折将蜀汉元气大伤,蜀汉出现兵弱将寡,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明培养人才方面不够,就没有实力与曹魏抗衡。诸葛虽忠心无二,但巧妇难为米之炊,又遇略逊色对手司马懿,出师未捷身先死。姜维一计害三贤战略上失误。后主刘禅昏庸不是治国的那块料,疏贤用奸听信奸臣黄皓谗言误国。衰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帝王继承人不当,造成蜀汉灭亡。
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有三个特点:一是领导层是白手起家建立政权的,刘备、关羽、张飞都来自社会底层;二是崛起时间最晚,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开始崛起,此时的天下已经被瓜分殆尽,三是蜀汉政权虽然实力最弱,但终其一生的政治理想却是统一天下,因而不断北伐中原。
同时,蜀汉政权也是三国第一个败亡的政权,蜀汉政权的衰败一共有四个原因:
一、战略失败
一般都是把关羽失荆州和刘备败夷陵作为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这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蜀汉政权的战略决策失误,因为无论是关羽北伐,还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都是蜀汉政权的战略出了问题。
诸葛亮与刘备讲隆中对战略
蜀汉的战略是从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开始的,这是刘备的第一个长期战略规划,隆中对战略原本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在整个蜀汉政权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并没有完全遵守,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隆中对要求天下有变时,再两路大军北伐。
但是,关羽北伐襄樊的行为却是孤军作战,身在益州的刘备集团由于刚刚打完汉中之战,没有实力支援关羽,致使孙权在背后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身死、荆州三郡尽失,这是刘备集团的重大战略失误,没有防备自己曾经的盟友。
孙权偷袭荆州成功后,彻底让蜀汉势力退出荆州,一年之后,刘备先称帝,然后发动了对孙权的战争,刘备的这一场战争应该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并且产生了一个错误的结果,数万蜀军战死沙场,刘备多年积累起来的精锐士卒以及无数中基层将领毁于一旦。
关羽北伐
要是没有诸葛亮的话,刘备在夷陵的大败,差一点导致蜀汉亡国,正因为有了诸葛亮的存在,在内忧外患中,诸葛亮对外与孙权议和,对内平定叛乱,发展经济、恢复人口、以法治国,仅仅用了五六年时间,就让蜀汉起死回生,并且具备北伐的实力,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时代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二、时势不利
蜀汉进入诸葛亮时代,是真正三国时期的开始,此时的天下局势已经成为定局,很难改变,虽然在诸葛亮的领导之下,蜀汉出现了一时的中兴,并具备北伐的实力,但在天下大势来看,蜀汉并不具备天下有变的北伐时机。
北方的曹魏正是明君当道、政权稳定的时候,魏明帝曹睿的能力不亚于魏文帝曹丕,刚当上皇帝,就能做到政由己出,完全把曹丕留下的四个辅政大臣撇到一边,最为关键的是当时的曹魏人才济济,一点动乱也没有,诸葛亮的北伐完全不具备时势。
曹睿也是一代名君
从东汉末年一直到三国鼎立时,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战乱,魏、吴、蜀三国内部也开始稳定下来,当时的天下大势更倾向于稳定,而不是战争,百姓更渴望稳定和平的生活,而不是动乱,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口号在此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而他所发动的北伐战争更是不具备时势的潮流,注定了难以成功。
三、国力太弱
蜀汉至始至终是国力最弱的政权,无论是刘备时代、诸葛亮时代还是刘禅时代,但蜀汉却是三国三大政权中,最喜欢发动战争的政权,从赤壁之战后,蜀汉政权每隔几年就是一场大战,从公元211年刘备入蜀之后,经历了两年之久的益州之战,夺取了刘璋的益州,再到217年发动的汉中之战,又经历了2年的战争,夺取了汉中。
刘备发动汉中之战
接下来就是刘封、孟达攻取上庸三郡的战争,以及关羽北伐襄樊的战争,这两战都以失败告终,然后就是221年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还是失败,刘备时代过去了,诸葛亮时代开始了,对外战争一点也没有减少,从225年开始,诸葛亮先是用一年时间平定南中的叛乱,然后从228年开始,六年时间发动了五次北伐之战。
诸葛亮去世后,进入刘禅时代,蒋琬、费祎主政时期,蜀汉对外战争稍微少一些,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姜维前后有十一次北伐,其中有五次是在蒋琬和费祎执政期间,还有七次是在费祎去世之后,而且越往后,姜维北伐的战争规模越大,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还在北伐,第二年,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当年蜀汉就灭亡了。
诸葛亮北伐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就是钱财、粮食、人口、物资的消耗,长时期的战争消耗,对一个实力最弱的政权来说,是一种透支,适量的战争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增加政权的凝聚力,但是长时间且没有胜利的战争,会让国力透支、百姓疲敝、内部纷争、矛盾频发,这也是姜维北伐到最后,突然发现蜀汉政权除了刘禅之外,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北伐的原因。
从整体上看,蜀汉只能算地方割据政权,只占据了益州一个州,而他的对方曹魏政权却占据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个州,论人口,曹魏是蜀汉的4~5倍,论实控区,曹魏是蜀汉的9倍,论经济、人才、财富、国力等各个方面,蜀汉全面落后于曹魏,就连东吴政权,实力也是蜀汉的2倍。
国力太弱再加上不断对外发动战争,透支了蜀汉太多的国力,诸葛亮在世时,尚能利用自己的能力治理国家,保证了后勤的供应、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稳定,但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再也没有这样的人才,无论是蒋琬、费祎,还是姜维,综合能力都不足以跟诸葛亮相比,蜀汉不仅仅陷入人才的断代,而且国力越来越弱,直到263年一战被灭亡。
姜维北伐
四、内斗不止
刘备与诸葛亮时代,在强权政治人物的领导之下,蜀汉政权内部尚能维持表面的稳定,但是,由于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其统治阶层是从北方、中原、荆州等地到益州建立的政权,统治阶层是外地人,被统治阶层是益州本地人。
统治与被统治阶层肯定是有矛盾的,从诸葛亮去世之后,这种矛盾开始显示,越往后越严重,到了蜀汉晚期,政权内部的政治斗争越发激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宦官弄权。黄皓是刘禅身边的宦官,到了蜀汉晚期居然开始插手朝政,姜维送到朝廷的情报与上书,居然先到黄皓之手,这等于是黄皓掌控了言路,这是非常危险的,黄皓一无才能,二是小人,居然用点卜来决定姜维送来的情报,朝廷居然混乱到了这个地步,不灭亡天理难容。
宦官弄权
就连手握兵权的大将军姜维也因为担心受到黄皓的迫害,而远离朝廷,到沓中屯田躲避,这说明黄皓的权力有多大,这一切都是刘禅造成的,没他这个皇帝的默许,哪来的黄皓弄权,要说领导责任的话,还得是刘禅的责任。
二是北伐争议。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和费祎是消极北伐,事实上他俩就是反对的,只因为北伐是国策,以及刘禅支持北伐,所以姜维才有机会率军出战,到了蜀汉晚期,反对北伐几乎是蜀汉朝廷上下一致的意见,整个国家除了姜维与刘禅之外,很难再找出支持北伐的人了,就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反对北伐。
所以北伐到了后期,就不再得到民心与支持,而是大量的反对,诸葛瞻就曾经想联合黄皓一起扳倒姜维,以阎宇来取代大将军姜维,以终结北伐的国策,但没有成功,此时的蜀汉政权,由于内部大量反对北伐,再加上姜维北伐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国家陷入贫穷,更会引发百姓的反对,失去民心。
诸葛瞻反对北伐
三是政治斗争。蜀汉的政治斗争主要还是体现在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之间,也就是外地人与益州人的斗争,从后来的事实来看,魏军一打来,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地士人,一心就想着投降,只有投降才能改变自己被统治的地位。
当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益州的投降派占了主流,也影响了刘禅,所以刘禅以皇帝身份举国投降,原本司马昭发动的灭蜀之战自己也没有把握取胜的,结果一下子打出了灭国之战的成绩,实属意外,而蜀汉之所以如此迅速地投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已经非常激烈了,为了自己的利益,益州人选择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