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新冠病毒以其超高的传染性,迅速席卷全球,令全球为此谈之色变。
不过,另一个世界性传染病也足以让人惊恐。
它就发生在我们周围,也许就在你身边。
截止今年10月:
我国报告的现存艾滋病感染者104.5万例。
相信大家都共同见证了中国对新冠病毒的防控力度,但你大概想不到,艾滋病是我国的死亡数常居第一的传染病。
艾滋病有多难治呢,张文宏是这样说的:
到现在为止,最狡猾的病毒应该是艾滋病病毒。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说:
如果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平均每天体内会产生十亿个拷贝的病毒颗粒,它们再传承下一代,只需要2.6天,繁殖能力非常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过一组数据:
2019年,近32万名青少年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11万名青少年儿童死于艾滋病。
大约每100秒就有一名20岁以下孩子感染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本身并不致死,但它却有超长的潜伏期。
感染者要经过大概8年左右的无症状感染期后,才会进入到发病期。
想想可怕的新冠病毒最长潜伏期也不过40天。
对于普通的病毒性疾病,即使没有药物,多数情况下靠机体自身的免疫力也可以清除病毒,就像新冠肺炎一样。
但唯独艾滋病病毒,它无法依靠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清除。
当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直接钻到我们的免疫细胞里,通过复制重新整合我们的细胞基因。
这就意味着,患者除了自杀以外,没有第二种办法,因为它在里面不会死。
其实,人类与艾滋病病毒的战争从未停止。
1981年6月5日,世界上首次记载了艾滋病史。
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到现在也近40年了。
在发现艾滋病后的几十年间,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鸡尾酒疗法等治疗方式相继问世。
尽管,艾滋病治疗药物越来越充裕,但是目前它仍无法被治愈。
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中国新诊断报告艾滋病感染者中,95%以上通过性传播感染。
不安全性行为是艾滋病主要导火索。
除了没有保护措施、滥交、吸毒外,不安全性行为不止在异性间传播,同性性行为也有很高的传播风险。
数据显示:
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每100人中约有8人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不是某一性别,或某一群体独有,它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在于: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潜在人群。”
2
尽管艾滋病名声大噪,但是真正全面了解和重视它的人,少之又少,特别是高校大学生。
无知、无畏、新奇、搞怪,让高校已然成为了艾滋病的重灾区。
中国15-24岁的青年学生,每年大约有3000左右的新发艾滋病例。
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年轻的男男性行为者,是受艾滋病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之一。
有一个高中男生,受到了社交平台上色情图片和网上约炮信息的诱惑,和一个成年人发生了性行为。
据这名高中男生说,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都注册了此类社交平台。
2017年全国艾滋病信息资源网络新媒体平台针对15-24岁的青少年,开展了网约性行为现状调查。
在收集的8771份来自各个年龄层的样本中发现,共有1177人有过网约性行为。
其中,多个伴侣和没有保护措施现象十分常见,而且男生使用网约平台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青少年,他们一方面的自我认知还停留在基础阶段,没有清晰地判断能力;
另一方面,又对社会上的新鲜事物保留新奇和惊喜,总想跃跃欲试,禁不住诱惑。
张北川教授提供过一份数据:
在2017年有90多个16岁以下的男孩子,通过同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其中大量是成年艾滋病感染者故意传播导致的。
很多男孩子发生网约性行为,都是受到成年人的引诱。
他们不知道,这些成年人正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没有防范能力,更不懂保护自己。
也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艾滋病病毒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传播。
我们都知道,非洲是艾滋病感染者的重灾区。
比如:津巴布韦、斯威士兰、博茨瓦纳、莱索托等艾滋病感染者均超过20%以上,艾滋病已成为这些国家极常见的疾病。
2010年1月,我国宣布取消对外籍艾滋病感染者入境的限制,届时有很多非洲艾滋病感染者来中国工作和留学。
中国预防艾滋病专家任宪武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南京的一个黑人留学生,被查出患有艾滋病,当地将他遣送回国。
在回国之前,南京当地的疾控中心要求他提供与他发生关系的所有女生资料。
他却告诉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说:
“我来中国2年了,我又没有女朋友,总要找个女孩解决一下个人问题。反正我每个星期都要找一个,我也不知道她们怎么联系。”
后来,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他口袋里发现了两张照片,他也承认和这两个女孩发生过多次关系。
当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费尽周折找到两个女孩的学校时,女孩早已经毕业,学校也没有办法联系上她们,就这样线索就中断了。
至于,这两个女孩有没有感染上艾滋病就不得而知了,而这两个女孩后来又和多少男人发生过性关系就更不清楚了。
这就是艾滋病最可怕的地方,就像新冠病毒,如果在毫不知情、毫无预防的情况下肆意传播,可想而知,最后会殃及多少人。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青少年艾滋感染高发而指责他们。
因为青少年对于艾滋病这种知识的知晓率还很低,校园里面的相关科普还不够,包括与性相关的,认为他是与道德相关的。
所以,对于艾滋病很多人不想去了解,甚至认为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高校已经是艾滋病的高发区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
年轻人占据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的1\2,只有34%的年轻人对艾滋病预防和传播有着正确的认识。
因为没有正确的性健康教育,不仅无法传递正确的医学知识,还会导致负面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少数群体的边缘化。
而且,会让很多青少年,只能通过参差不齐的渠道获取两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可能都是错误的。
这些错误的知识和观念,驱使他们越界尝试满足好奇,不仅无法有效保护自己,甚至会带来羞辱和挫败感。
3
艾滋病的确很可怕,但是歧视和偏见,远超出疾病本身。
11月,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两位HIV感染者,并和他们分别相处了一天。
发现自己感染HIV后,他们生活最大的改变都来自家庭。
来自农村的小刚不仅没有被家庭接受,还遭受了父亲的毒打,遭遇到了来自亲戚和家庭的歧视和侮辱。
相比而言,松鼠哥则幸运很多,他的母亲不仅接受了这件事,而且处处为他着想,希望他过上开心阳光的生活。
两个HIV携带者,迎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天都要塌下来了”,这是小刚对于得知感染HIV之后的第一感觉。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当家里人知道这件事之后,才是真正的“恐怖至极”。
没有人关心,没有人试着理解他,有的是狂轰滥炸的电话和电话那头数不清的哭闹。
检查完的第二年小刚回到家,遭遇的却是来自亲戚的不理解和父亲的一顿毒打。
那顿毒打后,他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家里人最后也变成小刚嘴里“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如果说歧视和偏见,小刚早已习以为常,而令他无法接受的是父母强加意愿要求他找个女孩结婚、生孩子。
在农村熟人社会,父母把“脸面”看的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小刚是否能够传宗接代,也成为父母“争脸面”的一部分。
哪怕他们知道小刚是HIV病毒的携带者,哪怕后面再离婚,可父母更多在意的还是不能“丢脸”。
观点无法得到统一,小刚和父母的关系也只好僵持不下。
毕竟,解决问题死结的钥匙并不掌握在他手里。
相比于小刚,同样感染的松鼠哥就是幸运的。
对他来说,感染HIV不算一件坏事。
松鼠哥本来打算瞒一辈子,但后来妈妈还是知道了。
尽管妈妈的第一反应也是“天塌了”,但她想更多的是很多人歧视艾滋病人,正是源于这种不了解。
对感染者来说,父母的爱是很重要的,这一点上,松鼠哥的妈妈感受很强烈。
她希望儿子阳光、幸福、开心。
所以她理解儿子,支持儿子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除了理解自己的母亲和继父,他曾经的房东、看病的医生、自己的朋友也给予了他很大的善意。
也许HIV就像一个小石子,它投入到不同人的生活,有些人的生活掀起滔天巨浪;有的人不过一片涟漪,随后平息。
家庭成员如何对待感染者,其实比病毒本身对感染者肉体和精神的伤害影响更大。
对待艾滋病患者,我们不应该保留歧视和偏见,也不该冷漠和疏离,而是给予他们在当下最需要的温暖,支撑他们度过最难的冬天。
艾滋病绝大多数来自于性传播,它不会通过日常生活传播,在外界环境中,也无法存活。
世上没有真正的绝症,绝症代表的是绝望,无法治愈的从来不是疾病,而是心病。
4
思想聚焦有一段话我觉得特别好:
有人说,这么多年过去,社会上的恐艾情绪,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医疗技术的进步而有更多的消减,反而越来越年轻化,做这么多科普有什么用?
说这话的人一定不懂”循序渐进“的道理,历史上任何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对艾滋病了解,对患者理解和尊重,也是一样。
至少在我看来,这些年来情况已经在改观,至少不再将患者妖魔化,孩子们对于自我保护意识也有在增强。
这些,都是积少成多的结果。
回看今天,许许多多的科普活动、公益活动仍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比如今天就有卫健委的科普答题活动、阿里健康”医鹿“问诊平台的1分钱领防艾产品、传染病专家免费义诊活动,以后也还会有无数个。
所以,虽然艾滋病在年轻化,虽然孩子们仍无法远离艾滋病。但如果你没有为这个群体做什么,请不要嘲笑,不要讽刺那些在努力的人。
至少做,一定比什么都不做好。
关于艾滋病你需要知道:
男同性恋及其他男性行为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比其他人群高26倍;
性工作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比其他人群高30倍;
注射吸毒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比其他人群高29倍;
跨性别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比其他人群高13倍。
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如果所有年轻人都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中国的艾滋病传播就会锐减,这已经在泰国、南非等国家获得验证。
如果发生了不安全的性行为,于72小时内尽早使用阻断药,可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个人经常发生艾滋病感染风险较高的行为,应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建议每年至少2次。
如今,在上海部分高校已经配备HIV匿名检测机,购买检测包仅需30元,全程安全保密。
防治艾滋病传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早发现。
同时,要注意青少年和老年这两大群体,正确的传输性健康观念,告诉他们艾滋病的危害,才能使他们真正远离艾滋病。
我国防治艾滋病任重而道远,但是通过科普会让这一天来得更早。
防治艾滋病的路上,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每100秒就有一名孩子感染艾滋病 6(父亲艾滋病孩子被传染的几率有多少)
编辑: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