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争如不见什么意思(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是什么意思?

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意为:相见时的种种状况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是如不见的好,因为相见的现实无情地击碎了美好的梦想!明明狠关心你或对你有情,但总是对你不假词色甚至对你比对别人还要严厉些,是为有情还似无情.
相见争如不见什么意思(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2.意思是: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出自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词作《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全诗如下: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译文如下: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

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

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

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扩展资料:作品赏析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

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

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

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是意思?

1.  

一、这是出自司马光的一首词当中的一句,有关这一句的基本意思解释如下:  相见争如不见”从”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化出,如果见面造成更大痛苦,何不如狠狠心不要见面呢?不见面,看似无情,其实是用了更多的情。  

二、原词如下:  西江月  司马光-西江月  宋·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  深院月斜人静。  

三、有关这一句的赏析如下: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这首小令在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在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在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在“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