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其两端而竭焉,体现了什么原则?
1.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出自孔丘:《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是孔子说:“我有知识吗,也会有没有知识的时候啊,曾经有个乡下人向我提问,我对他的问题无以应答,只有尽可能拉近与他的距离,站在两个人共同对于事件问题的立场上而做到能够完全理解认识问题和知识为止。”
这是典型的孔子对学问求知的态度,也是他高超的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首先,在求问的学生面前表现得很谦虚,以便于下一步的启发,让学生感受到是在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学生也就非常虔诚的求问索答。然后孔子再对学生的所不了解的事逐步进行理解沟通刨根问底,这实际是让学生自己思索的过程,直到理解学生而学生也恍然大悟。这样不但把有疑问的事解决了,由此还让学生还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孔子对于知识的严谨求学态度和对于知识的认识理解态度使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2.叩其两端,就是从事情的正反、本末、先后等辩证对立而又统一的两面,最后找到合乎天理、合乎中道的答案。 中道,就是“中庸之道”。有人认为:中庸之道是做老好人,和稀泥,这是对中庸的严重误读。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认为中庸为至德,是至善至美德境界。
孔子教育方法和技巧?
1.(一)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进)
“学以致用”(学是手段,行是目的)
(二)启发诱导: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首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无结果再去启发他。
2,“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则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原理、原则于观点。
3,“叩其两端”:从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辨明是非,进而解决问题。
(三)因材施教: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
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了解学生特点(前提条件)。
始终围绕“仁道”这一中心原则。
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在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一,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倡导有教无类。他的弟子们来自不同的阶级,这是学术下移,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他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第三, 孔子还擅长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
第四,在培养目标上,孔子倡导学而优则仕,这就打破了商周以来选才能关上的贵族姓宗法性,为广大学有专长的下层人士参与国家管理,开辟了道路。
3.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无需多言,在孔子被冠以诸多“家”的称号中,笔者最先认同的是孔夫子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自此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论语》这部作品,就是孔夫子的教学总结。在这本教学总结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为人师表的先生,而不单单是后人敬仰的圣贤。因此,今天我们主要聊聊孔子的教育思想。
那么,孔子教育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自由。
说到这,可能许多朋友会觉得笔者在胡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怎么会出现在奴隶社会末期的孔夫子身上呢?
我们且来看一些实例。
何为“自由”?
就是什么事都由着自己,自己来决定事情的处理方式。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自由的前提,而“不逾矩”则顺应了社会的大规律。
孔子在教育领域的自由,主要呈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自由的讲学地点。
现代社会想要求学,不论是公办大中小学,还是各式各样的技能培训机构,教学主要发生在课堂里、实验室里。孔子上课,完全不讲究这些。除了孔子办学时的杏坛之外,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能够成为他授课的课堂。
孔子的弟子跟着老师周游列国,所以前往列国的路便成了教学的课堂。即便孔子与弟子被困在陈国、蔡国的交界处,身上带的干粮都吃完了,随时都有可能饿死时,孔子仍不忘给学生们讲课:“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样的讲课方式,放到现在来看就是“生活就是教育”,足足领先外国二十个世纪。
其次,是自由的教学氛围。
孔子上课时,绝不像现在的老师上课一样,一个人在讲台上讲,一群学生在下面听。孔子传授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靠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在很多时候,孔子的学生讲得比老师都多。大家凑在一块,其乐融融,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孔子则对弟子的认知提出指正和引导。
这样的课堂气氛,岂不就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国外课堂氛围”?
《侍坐》一章里提到,曾子、冉有、子路、公西华四人坐在老师的身边,与老师谈论自己的人生目标。子路对治军感兴趣,冉有则志在治国,公西华想要成为祭祀方面的人才,而曾子却始终在弹琴。孔子点名让曾子说出自己的理想时,曾子说自己最喜欢与朋友们外出郊游。在学生们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后,孔子给予逐一点评,随后赞扬了曾子的观点。
那么,孔子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