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指的是谁(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春秋笔法的含义及例子?

1.含义:

“春秋笔法”是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 qiū bǐ fǎ,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造句:

1、报纸上的这篇短文,颇有春秋笔法。

2、鲁迅先生的杂文鞭辟入里,深得春秋笔法的要义。

3、鲁迅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的文风,就是春秋笔法的再现。

4、“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

5、中国的史书讲究春秋笔法,为尊者讳。

例子: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

“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孔子做司寇时,判词若有可以与人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至于作《春秋》,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高足弟子子夏等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孔丘指的是谁(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