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竞走夺冠没人庆祝(悉尼奥运会女子竞走冠军王丽萍)

还有11天,2021就要结束了。你,过得可好?

也许企业很难?也许工作压力很大?也许忙忙碌碌、兢兢业业背后,有很多酸楚不被理解,有无数个委屈和心塞的瞬间……

杨绛先生曾说: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

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你都不必害怕。”

今天,分享3个小故事,他们的成绩足够精彩,却又经历人生最艰难的至暗时刻。他们是自己的孤独英雄。

希望在2021的尾巴,能给你前往2022的勇气。

作 者:正风

来 源:正和岛

01、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她是最孤独的奥运冠军

中国有这样一个奥运冠军:

当她奋力冲过终点线,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国旗和掌声的时候,却发现终点空无一人;

当她伸手向看台观众致意的时候,又发现看台上也没有中国教练和工作人员……

她,被称为“最孤独的奥运冠军”。

纵使时隔21年,回顾她夺冠的最后一幕,依然让人唏嘘喟叹。

她是王丽萍。

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冠军,但在参加这场比赛之前,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上去并不是十分“壮实”的中国女性,竟然会为自己的祖国夺得这届奥运会上唯一的一枚田径金牌。

20多年前,奥运会的田径项目,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优势领域,甚至可以说是一块短板,尤其是在被白人和黑人垄断的竞走项目上,能获得一枚奖牌已是极为不易。至于金牌,很多人其实并没抱有太浓厚的志在必得的情绪,即便是有,期待的对象也不是王丽萍。

那届奥运会,中国田径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前的几个比赛日里,参加的所有田径比赛没能拿到一块金牌,女子二十公里竞走反而成为夺冠的希望所在,因为这里有中国田径队的“种子选手”刘宏宇。

刘宏宇是女子竞走的顶尖运动员,在1999年的世界杯竞走比赛和世界锦标赛中都赢得了冠军,作为中国田径领域的“super star”,她被教练们寄予厚望,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如果中国能在悉尼奥运会竞走项目夺金,那么最可能的选手就是刘宏宇。

至于王丽萍,她更多的是以一个“陪同”的身份参赛,因为教练组给她安排的任务是牺牲在冲刺阶段,帮助刘宏宇去争夺奖牌。

但王丽萍就真的不能拿奖牌吗?想来也不是。

1998年的全国竞走锦标赛暨第13届亚运会选拔赛上,她获得了女子十公里比赛第三名。

1999年世界杯国内预选赛上,她再次在刘宏宇和王妍等众多优秀选手的夹击中走出了第二名。

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她带伤参加选拔赛,高强度的训练量经常让她呕吐不止,吐到最后只剩下黄胆水……但凭借顽强的毅力,她在选拔赛上获得了三个第一,为自己拿到了宝贵的参赛资格。

可想而知,这样的战术安排对她来说是多么的不公,但王丽萍还是把国家荣誉放在了第一位,坚定地选择牺牲自己,为中国队争取这枚来之不易的奖牌。

或许是刘宏宇太想赢得这场比赛了,她在冲刺阶段的速度越来越快,步态多次扭曲变形,最终在距离终点4公里时,因红牌警告过多被罚下场,遗憾退出了比赛。

此时,中国队拿奖牌的重担落在了王丽萍的身上,她稳扎稳打的向前走,超过了一个又一个对手,最终成为第一位冲过终点线的运动员,“爆冷”夺得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

是的,她夺冠了,时隔8年,她再次打破白人和黑人在女子竞走项目上的垄断,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也可以在田径项目上夺冠,那一刻的王丽萍,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按照国际惯例,冠军需要身披国旗绕场地一周,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这也是最为激动的高光时刻,他们可以在全世界面前分享为国争光的荣誉和喜悦。

可王丽萍却没能等来这一幕,因为她还不知道,当刘宏宇下场之后,教练组便心灰意冷,觉得“大势已去”离开了现场,不被看好的王丽萍则被遗忘在了赛场……

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是,当自己获得成功,想诉说时,却发现没有人可以倾听时的那种落寞,对于一个获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来说,迎接她的本该是鲜花和掌声,可这些都化为了乌有,甚至连国旗都没有,这又是何等的尴尬和委屈。

接下来就发生了奥运史上让人非常难受的一幕:没有办法身披国旗的王丽萍,眼睛里涌动着酸楚的泪水,空着双手绕场跑了一周,自己为自己庆祝。

王丽萍竞走夺冠没人庆祝(悉尼奥运会女子竞走冠军王丽萍)

我们知道,她其实很想和其他夺冠的运动员一样,身披国旗,绕场一周,骄傲的告诉全世界她是中国人,但最终,她只能眼含泪水,孤独地站在领奖台上。

后来的一次采访中,王丽萍被问到运动生涯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她说,拿到金牌后却没有找到国旗,是最大的遗憾。

虽有遗憾,但王丽萍没有抱怨过,而是将体育精神继续发扬,为了圆这个憾,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赛她再次参赛拿了第八名,2005年东亚运动会上,王丽萍再一次拿到了金牌,竞技状态重回巅峰。

无论如何,王丽萍告诉了我们,即使是最不被看好的那一个,也要全力以赴,只要自己相信自己,孤身一人又能怎样,这本就是英雄的必经之路。

02、一个面包师,为了冬奥梦改行

他,一个“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多年的训练下,全身已是多处伤病,没有团队、没有教练甚至没有一个助理,在全球疫情肆虐之时,辗转3个国家,坐了40个小时的飞机,飞了近3万公里,只为一场没有确定性消息的比赛。

他是张嘉豪,从面包师转行到职业滑雪运动员,前段时间,他的短视频《一个人的冬奥梦》在网上迅速走红,很多人看完后都在感慨:“这是最让我震惊的关于冬奥梦想的故事!”

张嘉豪今年26岁,但对于职业滑雪运动员来说,这是一个接近退役的年龄,这也意味着,他已经没有通过国家队选拔来获得比赛资格的机会了,想要参加冬奥会,就只能靠FIS(国际滑雪联合会)积分和世界杯的参赛经历来争取名额。

为了打赢这场“一个人的战役”,他从今年8月就开始筹备,当时正值北半球夏季,亚欧国家没有滑雪赛事,他不得不把第一站定在了南美洲国家智利,不过,即使到了出发前主办方都没明确告知他是否会举办比赛,但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往了智利。

前后两次被拒签,辗转3个国家,坐了40个小时的飞机,飞了近3万公里,他最终抵达了智利,但这只是开始,没钱住酒店他只能借住在朋友家里,没有专业器材,就找一些简陋的设备凑合着用,没有团队,就自己做自己的教练、营养师、体能师……

他说自己不怕苦,怕的是受伤,因为一旦受伤,医疗费只能靠自己全额承担,更让他担心的是,受伤会耽误后面的比赛进程,他不想让之前的努力白费。

在别人眼里,张嘉豪是一个 “没有感情的滑雪机器”。最累的时候,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早上下班先去雪场滑上两个半小时,然后回家睡觉,睡醒后到酒店上夜班,早上下班后再继续滑雪……

滑雪的这些年里,他经历了双手骨折、右腿下胫腓韧带断裂、腓骨螺旋性骨折、脑震荡等各种各样的伤病,他也坦言,自己已经不在巅峰状态了,但哪怕只有1%的可能性,也一定会奋力争取。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智利的比赛中拿到了冠军,随着南半球夏季的到来,他又动身前往欧洲,如果能在欧洲的比赛中积攒到足够的积分,他就可以去美国参加世界杯了,至少参加一次世界杯赛,这是他获得冬奥名额的一个前提条件。

有人说,张嘉豪的故事自带童话基因,但比赛终究不是童话,圆满的结局也总是少之又少,11月,在荷兰的两场比赛中,张嘉豪出现失利,止步于预赛,他的冬奥会结束了。

张嘉豪失败了吗?其实也没有,他说过,无论这场旅行的最终结果怎样,他绝不后悔,因为他知道在26岁这一年,他正在不惜一切的,为了他的奥运梦拼命的活着。

在张嘉豪眼里,“尝试一个新动作,刚开始没有考虑危险性,直接就上了那是鲁莽;摔过之后,害怕了,还敢上跳台,那就是勇敢。”人生,同样需要这种勇敢。

无论结局怎样,张嘉豪证明了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无限接近冬奥会的领奖台,只要你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死也要做的决心,不可动摇的执行力和不怕失败的勇气,任何“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

坚持有多孤独,未来就有多精彩。

03、他是一个“备胎”,为了梦想等待23年

他,是人们眼中的“备份英雄”,作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中,唯一一位还没执行过飞天任务却还在服役的航天员,他已经准备了23年,坚守了23年,等待了23年。

他是邓清明,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成立时,他通过层层筛选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但直到进入航天员大队的第12年,他才作为“神九”的备份,进入强化训练队,第一次真正有机会去执行飞天任务。

作为一名航天员,备份和主份训练的科目、时间、内容、强度以及考核标准没有一点差别,邓清明和其他航天员一样,日复一日的进行着离心机训练、低压缺氧训练、模拟失重训练等航天员必备的高强度训练项目。

这些训练有多苦?

单以离心机为例,为了适应加速度带来的超荷载,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内,他将承受8-10倍的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个自身重量压在胸口,每次训练时都会面部扭曲、眼泪激流、呼吸困难,在这种身体极限下,还要保持头脑清醒,对信号做出正确的判断。

别人问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笑着说:“这么些年,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能吃苦的。”

遗憾的是,邓清明并没有出现在“神九”飞天的最终人选中,但“神九”飞天期间,他在地面上按照手册,跟天上的航天员一起把所有程序都走了一遍,做到哪一步就打一个勾。他把这段经历当作下一次飞天前的积累。

然而,在后来的神舟十号任务中,邓清明因为微乎其微的分差再次与梦想擦肩而过。“就这样一个很小的差距,让你失之交臂,让你止步发射塔前。”

那一年,邓清明47岁,他并不知道“神十一”会是什么时候,而等待,是比训练更煎熬的事。

“神十”任务不久后,邓清明在体检中查出了一个微小的肾结石,于普通人而言,这样细小的结石是不用去处理的,但航天员却不行,因为在太空中失重的环境下,结石会产生游离的可能性。

为了下一次的飞天机会,邓清明毫不犹豫的选择接受手术,手术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手术后,医生在他肾脏里埋了一根管子,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一直带着管子,也尿血了一个多月。

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邓清明再次作为备份航天员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次,是他离飞天梦想最近的一次。从受领任务开始,在备战的三年里,邓清明完成了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

在“神十一”最具挑战的33天模拟验证试验中,他和另一名航天员陈冬住进了不到10平方米的密闭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灯一直开着,不能出去,不能洗澡,机器的震动与噪声始终环绕不歇。

时间到了神十一任务发射的前一天,当天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邓清明曾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听到结果后,我心里确实蒙了一下,整个大厅安静的出奇,我感觉大部分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我的身上。”

接近两分钟的时间里,整个问天阁大厅非常安静。看到这一幕,在场的不少人都流下了泪水。

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邓清明谈及当时的情景时表示:“个人的荣誉、个人的得失,在这一刻真是不是特别重要。谁完成任务,都是完成任务。谁在飞,都是航天员在飞。”他说自己最忘不了的一句话是,“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但我们也知道,目送自己的战友一次次飞天成功,一次次载誉归来,没有失落感是不可能的,23年的坚守,人生中最好的岁月,家庭最需要陪伴的光景也都为了准备飞天而放弃,这背后又要承受着怎样的孤独?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邓清明的经历足以为“英雄”的内涵增写一笔:虽未披甲出征,也是当世英雄。

04、结语:纵使再难,别辜负了曾经的梦想与热爱

几年前,曾采访过一位因创业失败而负债过亿的企业家(如今企业营收已超20亿),我说那么艰难的条件下,您是如何熬过来的?走出困境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他稍作思考,然后回了我十个字:“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

想来,成功与辉煌其实一直隐藏在孤独的背后,就像走过夜路的人知道光的价值,经历过孤独的人才会更坚定前行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什么?王丽萍、张嘉豪和邓清明已经给出了答案,那便是“从一而终,一往而深。”

最后,借用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这篇文章:

“尊敬的乘客您好,您所乘坐的K2021次列车即将到站,请调整好心情,收起悲伤,准备转乘高速G2022次列车,祝您旅途愉快。”

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路,纵使再难,再孤独,也别辜负了曾经的梦想与热爱。

共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