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菲斯风格作品赏析(带你全面了解孟菲斯风格)

在当代设计风格中,80年代出现的“孟菲斯”(Memphis)很具有有代表性。

这种风格首先在意大利的家具设计中诞生,随后蔓延到平面、建筑、服装等不同领域,孟菲斯崇尚自由随心的设计方式,有着童心未泯的气质,给人第一感觉是非常有趣。

孟菲斯风格作品赏析(带你全面了解孟菲斯风格)

(孟菲斯风格家具设计)在孟菲斯的具体设计表现中,我们经常看到多变的色彩计划跟富有装饰性的几何图形,这样的形式近几年被不少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复兴起来。

(当代平面设计对孟菲斯的复兴)其中还包括很多运用C4D进行设计的作品,都一定程度在孟菲斯风格中摄取营养,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喜相逢。。

(C4D模型设计) 国际主义泛滥 关于孟菲斯的诞生有个时代背景,当时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全球泛滥,极具侵略性的国际主义在二战之后基本统治了整个世界,从平面到三维,从产品到建筑。(详见【风格列传】国际主义篇)强势的国际主义除了让设计表现同质化严重之外,也扼杀不少新风格的探索,这种“风格垄断”持续了足足30年以上。

(全世界的大城市几乎都是国际主义建筑)所以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Style)由最初的反对形式主义逐渐变成另一种形式主义,让设计变得过分讲究功能,冷漠,缺乏人情味。这种“屠龙少年变成另一条龙”的故事在任何领域都不断重演,所以1970年代之后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探索,有学者认为这个运动持续到如今都仍然没有停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90年代之后的很多建筑都用了后现代主义手法,如今在深圳深南大道驾车,沿路会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就是这个风格的“产品“。

(深圳深南大道路旁大楼)关于“后现代主义“更加详细的情况我会专门再做一个系列来讲述,但今天的这个主题大家会对后现代主义有初步但深刻的认识。其实史太浓认为,国际主义跟后现代主义至今是并存的,国际主义不但没有消失还仍然很强势,它在处理商业设计问题的时候,有很“保险”的优势,而且概念上具有强大说服力。

(国际主义为主调的室内设计)而孟菲斯风格被归纳到后现代主义阵营,在此阵营中它属于棱角最分明的一个子类,存在感特别强,因为针对“国际主义”纲领中的“少即是多”,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少即是闷”(Less is more),孟菲斯的设计很解闷。

(孟菲斯风格室内设计)那么这个风格如何诞生,有什么关键人物与故事,对我们如今的工作又有什么帮助呢,本期我们一起来探讨。 孟菲斯的诞生 故事要从1970年代的意大利说起。因为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开打,阿拉伯的石油生产国联合起来以“石油供应”为武器要挟西方,不断涨价减产,导致原油价格暴涨,全球爆发能源危机再引发全球大通胀。

(70年代的中东战争)此时意大利本国还存在名为“红色旅”的恐怖主义运动,国家经济发展双重受创。设计与经济一直属于公不离婆的关系,所以意大利的整个设计界因此陷入一种低谷状态。但有危才有机,一些有才华的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不断反思,希望能从设计角度思考国家前途,开创出更加优良有效的风格引领市场,刺激经济。

(70年代的意大利街头示威)国际主义的套路化设计在危机中不能为意大利创造优势,大家需要一场比较彻底的风格革命。所以开始了持续十年的酝酿,当时间进入80年代,一部分社会动乱因素已经消除,设计圈很快开始涌现出一批新生力量,比如专注于平面图形的亨茨·韦布尔(Heinz Waibl),专注探索摄影的米摩·卡斯特兰诺(Mimmo Castellano)等。

(亨茨·韦布尔)

(米摩·卡斯特兰诺)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981年诞生的“孟菲斯集团”。“孟菲斯”最初是类似表现主义艺术中“青骑士”这样性质的组织,一群志同道合的设计师组合起来探索设计的新方向,随后变成一个类似设计事务所的机构,大家一起合作商业项目。

(孟菲斯集团骨干成员)他们设计的范围包括建筑室内、家具、灯饰、纺织品、陶瓷、玻璃制品与金属制品等等。这个组织的成员人数动态变化,以年轻的建筑师及产品设计师为主,比较著名的设计师多达20人,其中有位老朋友也在其中,就是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在史太浓的【大师列传】中曾经出场)成员之间有以协作方式进行设计合作,也有纯粹的学术交流,彼此不定期组织会议探讨设计相关议题。

(孟菲斯集团设计的家具)关于组织名字的由来有个主流的小故事,就是他们第一次聚会的时候正听着鲍勃迪伦(Bob Dylan)一首创作于1976年的歌曲,名为《再次被困于孟菲斯的蓝调中》(Stuck inside of mobile with the Memphis Blues again)。这个歌曲名其实有不同译法,歌名中的孟菲斯有两种指待,其一是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城市,其二则是古埃及中存在过的一个城市。

(孟菲斯集团设计的产品)这种改名方法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听说了,其实跟达达主义差不多,是一种偶然与随机。孟菲斯集团在探索过程中设计形式新颖大胆,感觉像自嗨锅(猝不及防的广告植入),但其实也重视市场反应,只是重视的角度另类,就是看市场被“刺激”得如何,孟菲斯的成员们希望通过激进的设计形式来打破国际主义长期的乏味与单调。

(孟菲斯集团设计的产品)因为国际主义喜欢将功能不断挂在嘴上,孟菲斯就故意本末倒置的处理这种关系,让功能从属形式,将形式表现放置于设计中心,史太浓曾经在“包豪斯篇“中谈过一点感受,就是”审美也是功能的一种“,所以怎么定义”功能“不能极端。因此我们会经常看到孟菲斯的作品对主流的国际主义存在一种恶搞与戏谑,用色艳俗,随意组合一些古典装饰元素等,具有非常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质。

(孟菲斯风格室内设计)孟菲斯风格在1981年的展览中火速爆红后被市场一窝蜂的参与模仿而玩坏,最后落得一个短命下场,这是后话。任何一个组织都有核心人物,比如“青骑士”有康定斯基,而孟菲斯的带头大哥则是艾托尔.索扎斯(Ettore Sottsass)。

(艾托尔.索扎斯)要进一步了解清楚孟菲斯,应该从了解索扎斯开始。 大哥索扎斯从年纪来看,1981年时候的索扎斯实在不年轻,他1917年出生于奥地利,随后移民到意大利米兰,父亲本身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前身)的知名建筑师,所以索扎斯后来的设计风格就是与父亲对立的。索扎斯1939年时候在都灵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然后在父亲的设计事务所工作,这个阶段的作品中规中矩。

(年轻时候的索扎斯)到了1947年时候,30岁的索扎斯开始自己创业,成立设计事务所,但经营不算特别成功,1956年时候他加盟美国纽约的乔治·尼尔森设计事务所,工作两年时间之后再跳槽到意大利知名生产企业奥利维帝(Olivetti)。

(奥利维帝公司大楼)1958年之后索扎斯就一直担任奥利维帝公司设计部的负责人,主持公司的产品设计,其中核心板块是打字机与电脑。此时四十不惑的索扎斯无论精力与设计经验都达到最佳状态,他为奥利维帝贡献了多款设计优良的创新产品,比如名为”Elea 9003“的电脑主机设计获得意大利1959年的”金罗盘“大奖,这个奖项被誉为意大利设计界的奥斯卡。

(索扎斯设计的Elea 9003电脑主机)这个时期他开始产生一些反主流设计倾向,这种倾向曾经表现在奥利维帝的一小部分产品中,比如一款名为“瓦兰丁”(Vintage)的打字机,用色激进造型前卫,另外还有他业余设计的一些家具及陶瓷。

(“瓦兰丁”打字机)这种变化跟国际上的新生艺术风潮遥相呼应。因为60年代前后,英国跟美国相继出现激进的波普艺术运动(详见【风格列传】波普艺术篇),这场运动辐射到远在南欧的意大利,让意大利也形成一股名为“激进设计”(Radical Design)的探索浪潮。

(意大利“激进设计”作品)这是一场意大利青年知识分子带有强烈反叛味道的乌托邦运动,反对现代主义风格(国际主义的前身),提倡个性独特的设计,甚至是一些无厘头的激进设计。索扎斯在此期间对两种文化深深着迷,其一就是当红的波普艺术,其二则是印度宗教(印度宗教非常复杂)中的神秘主义,他居然同时将这两种文化揉合到自己的设计表现中,因此很快成为“激进设计”浪潮中的领军者。

(波普艺术风格室内设计)在此期间他的代表作品有名为“灰色家具”(Mobili Grigi)但实则是用玻璃纤维制作,内有霓虹灯装置的床框与镜框。

(索扎斯设计的“灰色家具”)另外则是名为“湿婆”(Shiva,属于印度教三大神明之一,管生殖与死亡)的粉红色陶瓷花瓶,看上去就像一个男性生殖器。

(索扎斯设计的“湿婆”花瓶)索扎斯在设计形式感上效仿了波普艺术形式中的那种高调与热闹,而在设计思想上靠拢印度宗教,具体表现就是多元而且矛盾,表现出一种在冲突中寻求自我解放的动力。索扎斯曾经公开说过:设计是一种探讨生活、社会关系的途径,通过设计可以找到通往个人自由发展的道路,这样的想法其实已经将设计上升到一种哲学思辨的高度。其实,任何一位历史留下大名的设计师,其设计思想都是到达一种哲学高度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其作品思想与概念表达中有所感知。

(抱着“湿婆”模型的索扎斯)意大利的“激进设计”浪潮本身就是对国际主义的标准化提出反对,希望寻求更加自我与多元化的设计表现,只是这个浪潮的影响先对局部,对孟菲斯而言,属于一场铺垫性的热身运动。综合以上的因素,孟菲斯与波普艺术存在密切的继承关系,同时也像是“激进设计”运动的完善版,所以艺术与设计有着暧昧的脉脉相通,但却让人感觉自然。

(孟菲斯集团的作品展览)那些年整个行业都在讨论“后现代主义”概念,孟菲斯的出现像个样板工程,一下子惊艳了大家。这次展览的代表作品是“卡尔顿书架”(Carltonbookcase)。

(“卡尔顿书架”)索扎斯像设计玩偶一样设计了这个书架,从造型上看首先像个拼接机械人,也像一棵盛放的盆栽,书架的上半部分是廉价工业材料做的装饰板,而底部居然用了水磨石,显得很无厘头。整体营造出一种廉价的商业文化感,这一点有着波普艺术的延续,五颜六色非常花哨,感觉很恶搞。这种恶搞正是对国际主义针锋相对的调侃,这个书架的设计潜台词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功能?为什么设计形式要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卡尔顿书架”局部)索扎斯表示这个书架并不考虑批量化生产,而是针对高端收藏界,没看错,就是高端收藏界,所以索扎斯不但要通过设计表现来颠覆国际主义,还要通过态度,不要认为国际化才是高端,孟菲斯的恶搞也可以很高端。索扎斯成功了,这个让设计界为之撼动的书架后来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除此之外,大名鼎鼎的时装设计师“老佛爷”(故事详见【大师列传】)—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也对孟菲斯情有独钟,大量购置孟菲斯的设计产品作为藏品来装潢自己的住宅,实实在在打进了高端圈层。

(“老佛爷”家里收藏的孟菲斯产品)从索扎斯的这个书架开始,塑料层压板跟水磨石成为孟菲斯成员的惯用材料,手法也是如此,情况就如同波普艺术中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用一幅拼贴画《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定义了波普的汤底,后来者都是基于开山之作进行反复诠释。除了索扎斯之外,孟菲斯集团中的著名人物还有法国女建筑师马婷·贝丁(Martine Bedin),她设计了不少孟菲斯风格的灯具,其中最有趣的是“超级落地灯”(Super Floorlamp)。

(孟菲斯集团成员马婷·贝丁)这个落地灯也像个有趣的儿童玩具,将小汽车跟灯泡进行结合,像个恶作剧,但显然让小朋友非常喜爱。

(马婷·贝丁设计的“超级落地灯”)另外还有来自意大利的米切尔·德卢奇(Michelede Lucchi),他善于设计雕塑与家具,他最著名的孟菲斯作品是“佛拉明哥”(Flamingo)家具,用格子与条纹图案结合纯色组件,结构异想天开,就像积木的组合。

(米切尔·德卢奇)

(德卢奇设计的“佛拉明哥”家具)除了家具,孟菲斯风格在平面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但大部分作品都以展览海报为主,因为孟菲斯集团从诞生开始就每年规划一个展览。其中不乏大量精彩海报,比如1983年由威廉·朗豪塞(William Longjauser)设计的格雷夫斯作品展海报,其水平是如今很多所谓孟菲斯风格的平面设计还达不到的。

(威廉·朗豪塞设计的孟菲斯风格海报)孟菲斯的平面设计探索后来跟美国旧金山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探索力量进行过结合,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来展开讲一下相关故事。 结案陈词 孟菲斯的迅速走红让其成为设计界流量密码,大家一窝蜂的进行仿制,情况跟现在的抖音拍摄者消费一首爆红的歌曲一样,以最大化程度加速新陈代谢,透支其“生命”。所以到了1985年索扎斯本人也受不了,自己先行退出孟菲斯集团,1986年时候他在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上面发表文章谈到:孟菲斯就像猛药,不能多吃,副作用不说,好比蛋糕再好吃,你也不能一天吃三顿。

(晚年的索扎斯)1988年孟菲斯集团也宣告结束,各位成员各奔前程,进入各自人生的另一个设计阶段。孟菲斯后来被视为一场设计运动,因为运动中大部分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属性,也无法单纯将其纳入到设计角度探讨。尤其是很多世界上重要的艺术博物馆都喜欢收藏孟菲斯风格的重要产品,所以史太浓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一种跨界风格,在设计角度我们可以欣赏其张扬形式,在艺术角度可以欣赏其反叛思想的表达。

(纽约艺术博物馆的孟菲斯藏品)这样一种猛药,如果你能在自己的设计中把握好,自然是强大的视觉武器,最近看到一句话很喜欢,叫“重回复古,是为新变”,潮流是个圈,历史中藏宝。今天的故事讲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