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结构分析的目的是什么(模板举例说明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设计,指的是实物产品,比如数码产品,家电等,经过了产品外观设计之后,再对其进行实现的设计过程。产品结构设计是衔接产品外观设计和生产之间的设计,比如一个电动打蛋器,产品外观设计好了用户能看到的那些内容,外形,颜色等。然后就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设计,通过3D建模的方式,把电机、线路、开关之类内部器件装进去,然后产品外壳进行分件、抽壳,使之符合注塑开模的需求,然后再设计壳体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固定和配合,壳体与内部器件的固定等等,考虑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组装要求,将用户看不到的产品内部设计出来。然后壳体通过注塑生产出来,再与内部器件进行组装,从而生产出电动打蛋器。

可以看到,产品结构设计是衔接外观设计与生产实现之间的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涉及的内容较广,对工艺、零件、组装、开模注塑、功能测试和项目管理等都需要了解。

做产品结构设计需要有哪些基础专业知识?需要了解哪些常识?需要经过怎么样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产品结构工程师?

首先说说产品结构设计,需要了解哪些基础知识,我们这里讲的是从小白进化为初级结构工程师需要了解的最基础那部分内容,懂更多的内容当然更好。

产品结构设计需要的最基础知识之一,是大学期间学习的机械制图。需要的内容很基础,可以不用手工画图的能力,不需要了解各种线粗细的制图规范。但至少需要懂正视图、侧视图、有基本的第一视角,第三视角之类概念,能通过图纸看懂零件的长宽高尺寸和关键特征。这些内容是产品结构设计基础中的基础。

大学期间,工业设计专业和机械专业都应该学过这门课,如果当时没学明白,那现在就需要再把书拿出来稍微翻翻,不用看太细,重点看几个投影视图表达一个零件外形那一部分即可。机械制图之所以是产品结构设计的基础,有两部分原因。一是产品结构设计用到的三维软件,无论是CREO、SolidWorks还是UG、CATIA,乃至Fusion 360,都是参数化设计,都有从二维草绘图通过拉伸之类操作变成三维图的设计方式,如果完全不了解机械制图,学习这些软件都费劲,很多基础概念都会想不明白。第二是做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看大量二维图纸,比如各类内部器件的零件图,规格书,需要对着图纸建三维模型。完全不懂机械制图的人,是没法学习产品结构设计的。

当然,需要了解的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很少,主要是要有这些概念,比如视图、外形长宽高尺寸,尺寸公差。

关于尺寸公差,最基础的状态,不需要懂基轴制基孔制各类公差带之类,但一定需要知道基本尺寸后面带的那些小数字是什么意思。

然后呢,然后学软件吧,先延续着之前学习机械制图的热度,把CAD了解一下,不需要记快捷键和各种操作,最基础的是把图打开,能添加线条和尺寸之类。作用是给后面学三维软件中的草绘做基础,然后产品结构设计后能将零件3D图纸转成2D加工文件,同时能巩固之前刚学的机械制图。

大概了解一下即可,纯粹的2D制图,在实际的产品结构设计工作中,已经运用的越来越少了。当然,如果学成了大神当然更好了,再强调一下,这里说的是成为产品结构设计师最基础的内容,不是说只要这些基础的就行了。

然后就开始学习三维软件。

现在的产品结构设计,不会三维软件是不行的了。不要听都快退休的老工程师,感慨自己二维图画的多少,AutoCAD用的多溜,甚至手工绘图的线有多标准,想当年用2D图做的产品结构设计有多难。工程师不是工匠,不是靠手艺吃饭,所以不是越老越吃香的。3D软件对产品结构设计效率的提升,不是一个手绘机械制图能力超强的老人赶得上的。设计能力的提升,需要的是知识和经验不断更新不断提升,而不是什么抱着老东西不放的工匠精神。

会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是一名产品结构设计师应该具有的素质。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因为学了哪个软件,就觉得其他软件都是狗屎。网上经常会有这样的争论,其实这非常小儿科,不同软件有不同软件的优势,并且软件之间还在相互不断学习和模仿,各种功能越来越趋同,还在不断产生新的软件和功能。这种觉得自己学的软件最好的想法非常危险,不符合不断学习这一产品结构设计师基本素养,最后容易被时代淘汰。放开心态不断学习和了解才是应该做的。

按照职业需求选择好软件之后,就可以买教材找视频进行学习了,网络上的资源很多,书店里的书也不少,买来照着学就好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学好软件之后,很多人会有这么一个感觉:学会了所有软件命令,却依然不会做产品结构设计。

因为软件只是工具,产品结构设计需要的是知识。

哪些知识?我们先从什么是产品说起。

这里说的产品,不是金融产品、理财产品、美容产品,指的是实物产品,普通人能见到的,平时会用到的一切工具,物品、用具,都是产品。手机、汽车、马桶、牙刷、按摩器等等,一切满足用户需求,起某些作用的实物,都是这里所说的产品。

最基础的产品,由一种材质,通过某种加工方式,制作成一种特定形状,起某种作用,比如说不锈钢勺子。复杂一点的产品,会有产品外壳和内部器件。无论是马桶刷子还是火箭,归结起来都一样,产品外壳加内部器件,简单点的没内部器件,复杂点的内部器件多一点。

说到这里,产品结构设计的内容就很清楚了。产品外壳怎么组合起来,如何把内部器件连接起来固定起来,如何让器件产生想要的功能,这些都是产品结构设计的内容。

有了这个整体概念后,可以上网搜索一些常见产品的拆机图,加深对于产品外壳和内部器件的概念。

接下来就需要继续深化产品外壳和内部器件相关的知识了,这一块是产品结构设计知识最主要的一块。每类产品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难点,同样的,需要抱着广泛学习的心态,避免因为深入某个产品后,就觉得自己懂得产品最难,产生封闭的想法,需要抓住一类产品的精髓,进行持续的学习。

先从产品的内部器件说起。除了那些没有内部器件的单一功能性产品,大部分产品内部都有核心器件,比如提供动力的电机、提供热能的发热盘,提供交互的显示屏,用于控制的按键、线路板,各种配套的开关、线路、连接件、缓冲件、密封件、能量存储单元等。这些内部器件本身就是一个产品,所以内部还有对应的器件,比如马达内部有线圈、碳刷、磁钢、转轴,铜套之类。这些器件再通过各种方式连接成整体,起到某类作用,比如发热盘和线路板、插座连接,加热内胆锅体,用于煮饭,就是电饭锅。有些产品的器件构成比较复杂,并且里面很多器件的工作状态都是运动的,相应的设计内容涉及运动状态的转换、运动方向的改变等,会用到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我们把这部分设计内容细分为机构工程师或者机械自动化工程师。

有些产品内部器件都是相对固定的,或者只有少部分运动件,比如小家电,产品内部的设计内容更多是固定,我们把这部分设计内容细分为结构设计。一个“结”一个“机”,能比较明显的显示两者设计内容的差别。常规会认为机构较难,但实际上两者难点各不相同,并没有真正的难易之分,只是大部分人从学校出来后,连四连杆机构都搞不清楚了,自然会觉得机构设计较难。

不同的产品结构设计会涉及到不同的内部器件,所以具体的种类非常多,没有哪个人能认识和了解所有的器件,这也是人们会感慨隔行如隔山的原因之一。做了十年手机产品结构设计的工程师,未必了解电饭锅里的发热盘。

所以对内部器件的了解是逐步积累的,平时需要做个有心人,看到什么器件,就多了解一下。

然后说产品的外壳。产品结构设计中涉及到的加工工艺,表面工艺等内容,基本是在产品外壳的设计中会用到。

常见产品的外壳,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而成,不同的材料制作外壳时所用的加工方式不同,加工工艺也就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材料,比如塑料件,因为产品外形的需求不同,比如大小尺寸,比如形状要求,也会使用不同的工艺,如注塑、吸塑、吹塑、滚塑、搪塑等等。

先说材料,产品上最常见的外壳材料是塑料和金属两种,塑料里面常见的有ABS、PC、PP、PE、AS、POM、TPE等,各种材料的物性和成型条件,以及辨别方法,在《创品常用塑料汇总表》中都有描述。大类下不同厂家不同牌号的塑料,性能上有略微差别。比如一般ABS的热变形温度在80多左右,但台湾奇美的PA-777D牌号的ABS能耐100度的温度,被称为超耐热ABS。ABS、PC在家电中应用非常广泛,PP在食品接触产品中应用很多。在塑料中增加玻璃纤维和滑石粉,可以增加塑料件的硬度,比如汽车内饰大塑料件,大多采用PP加滑石粉。这些信息平时需要注意收集,使自己能大概了解,在哪种场合用哪种塑料会比较合适。

产品外壳上使用的金属材质种类同样很多,铝板、不锈钢、镀锌铁、冷轧板,虽然从金属种类来说,无外乎铝、铜、铁。但是工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比如铝材的牌号就一大堆,有些适合用来做压铸工艺,有些适合做切削加工,有些硬度高有些韧性好。不同的牌号适合不同的产品,比如6063牌号的铝型材适合做挤出加工,ADC12一般用来做铝压铸,7000系列铝合金常用于飞机和航天器,1145适合做食品行业包装上的铝箔。这些也需要日常收集,做个有心人,才能做好产品结构设计。

接下来说加工工艺。塑料件最常见的加工工艺是注塑。做家电类产品结构设计时,最需要了解的工艺就是注塑。注塑简单说,就是加热把塑料熔化成液态,然后倒到金属的空腔里,冷却后就能取出和空腔形状相同的塑料件。这方面具体的内容需要看一下注塑模具相关的资料。概括的说,有三大块知识要点,第一,把塑料熔化,需要了解塑料相关的物性;第二,倒入金属空腔成型,需要了解成型时塑料的一些特性;第三,从空腔中取出塑料件,需要了解金属空腔也就是模具的一些常识。与产品结构设计最相关的重点在于取出,要能从金属空腔中取出塑料件,就需要金属空腔是可以所有分开两半而打开的,所以模具最基础的就是两板模。然后如果冷却后塑料件的形状会卡在金属空腔内,塑料件就会取不出来,所以塑料件外形与分模面夹角要小于90度,不然就是倒扣,冷却后的塑料件会像一只倒扣的碗那样,下大上小,被模具腔体包裹住,无法取出。

除了注塑外,塑料件的加工工艺,还有吸塑,吹塑,搪塑,滚塑等等。吸塑工艺,大体的加工过程是,将塑料板材加热软化,然后放到一块有突起或者凹陷造型的模具上,通过真空吸附,使板材贴合到造型上。这个工艺和注塑件显然不同,相应的产品结构设计也会有一些变化。

首先既然是通过板材加热软化吸附的,那壳体壁厚大体上就由板材厚度确定,不像注塑那样每个区域可以不同的厚度。然后注塑件产品结构设计上那些筋位,柱子之类,在吸塑上也没法直接做出,理论上吸塑件就是一片被烫变形的塑料板。外形出模要求倒是与注塑类似,甚至为了方便取出,需要比注塑件更大的拔模角。

吸塑工艺有什么好处?从成型原理就可看出,一是加工过程没有很大的压力,所以对模具强度要求低,注塑模都是各种高硬度的碳钢,吸塑模具用铝材质即可,并且注塑模需要封闭空腔,模具至少要两块钢料,吸塑模具只要单面即可。二是因为是板材软化加工,所以不会有注塑成型时那些走胶引起的缺陷和限制,零件尺寸可以做的很大,可以使用壁厚超过5mm的塑料板(注塑件厚度一般在3mm以下)。所以吸塑件适合做大型设备的塑料外壳。

但是吸塑件在产品结构设计和外观设计上也有限制,因为是板材吸附而成,零件表面就没法像注塑件那样做相对锐利的花纹和造型,所以外形会显得圆乎乎的。第二薄片而成的空腔,变形不可避免,所以零件尺寸精度,与注塑件相比会差很多。三是内部没法直接做加强结构,需要另外加一件辅强,或者通过胶水粘筋条加强,螺丝柱也是无法直接形成,需要粘接,或者表面拉伸孔状。然后零件上的开口也无法直接加工出来,不然吸附时会漏气而无法成型,各类开孔都需要后续通过机加工实现,刚完成的吸塑件周圈还会有用户固定的多余板材,也需要通过机加工去除。

其他吹塑、搪塑、滚塑之类也都是不同的加工工艺,相应的产品结构设计都会有区别,建议都逐个了解一下。

了解了各类产品的基本构造和各类成型工艺后,对产品的组装应该也已经有了大概的概念。接下来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就是产品的组装设计,也是产品结构设计内容中的主要部分。

产品内部要放东西,产品外部壳体需要分成一块块的才能生产。将这些东西逐个固定最后组装成完成的产品,就需要设计合理的组装方式。

首先是产品内部器件需要组装,零零散散的放在壳子里可不行,需要固定在各个合适的位置,这些器件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产品结构设计中,对于这部分内容,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零件的定位,零件的固定,零件的保护,零件的功能实现。这几点需要综合考虑,也是产品结构设计中经常需要反复考虑的点。

零件的定位,就是需要设计零件在产品内的位置,一方面需要将零件XYZ三个方向的空间位置都确定好,一方面需要考虑定位方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防止过定位,和难定位问题出现,特别需要考虑零件本身加工精度的影响。这方面即使是工作了一段时间的结构工程师都会犯错。比如设计上通过孔定位,但是实际加工中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很多结构工程师会认为完全是加工的问题,一味要求加工厂追求达不到的精度,实际上很多时候,设计时只要将圆孔变成槽孔,避免多个圆孔造成过定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方面在大学的机械设计专业中有专业课程内容,即自由度相关内容,需要的话可以在把书拿出来看看。大学阶段看似枯燥的学习内容,实际上都是基础,都会影响后续遇到问题时的思考力和理解力,之前学习的够扎实,在工作中就会加速成长,对产品结构设计来说尤其是这样。

然后需要了解的是零件的固定,包括内部器件和壳体零件的固定。需要明确的是,固定和定位并不是一个范畴,甚至在做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尽量避免用同一个结构特征同时请定位和固定的作用,特别对定位有高精度要求时。因为定位需要的是高精度,固定需要的是高强度,对零件相应特征的大小往往是不同的,比如螺丝柱,这是典型的固定特征,拿来用于比如线路板的定位,在低精度要求下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对定位要求高,螺丝柱固定时,螺丝打的偏一点,0.2mm的偏差基本是不可控的,如果要求高精度的定位显然是不行的,这时候就需要另外的高精度定位柱才可以,比如专门做个实心柱子,然后板子上开相应的孔,两者间隙做0.05,螺丝柱与螺丝,则只起固定作用。

对零件的固定,主要考虑的是稳定牢固,常见的方式有螺丝柱、粘接、焊接、铆接等等,有时候卡勾结构也作为是固定结构使用,但是抗冲击效果较差。原理很简单,就是使用各种手段把零件和零件之间连住,难点在于强度的考量。学习时可以参考一下现有的设计,因为这些设计都是经验值,都是很多实际产品验证后的结果,直接学习再尝试,效率会比较高。再进一步,就需要重温大学阶段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有限元分析了。现在的模拟软件已经越来越先进,比如可以模拟跌落,可以看跌落情况下螺丝柱的数量和厚度是否满足强度要求,这方面值得花时间学习,是年轻结构工程师全面超越之前工程师经验能力的途径之一。

具体卡勾、螺丝柱、超声焊、铆接、粘胶等工艺相关产品结构设计细节可以找专门的资料再看一下,有一点需要再次强调,对有限元之类分析软件的学习很重要,了解供应商最新的加工能力很重要,需要与时俱进,万万不可躺在设计经验值上面不动,那样很快就会被淘汰。

零件的保护,也是产品结构设计中的重点。不同产品有不同的工作状况,对于内部零件有不同的保护要求。最常见的是强度要求,产品工作着零件掉下来了是万万不行的。强度相关的产品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常规使用状态和极端状态,极端状态包括跌落,运输过程等,需要是设计的产品结构强度,能够满足长时间使用和一次次数的极端状态,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对应有不同的强度要求。然后比较常见的是缓冲减震要求,比如电机,需要考虑减震的事情;隔热、防尘、防水等也都是常见的零件保护要求,为了尽可能的延长产品寿命,保证正常使用,内部零件的保护需要做好。具体的学习内容需要按照不同的产品和零件逐个学习。

防水防尘有专门的IP等级,比如IP65,指的是产品能完全防尘和放雨淋,即需要对产品内部零件做好密封结构,常见的产品结构设计方式有,增加硅胶密封圈、灌胶、防雨角度等。

通过散热对内部零件的保护也是产品结构设计中经常会需要考虑的内容。很多元器件,比如发热体、电机、线路板等工作时会产生比较大的热量,如果无法将热量散出,会对产品零件造成伤害乃至损坏。常规的方式有增加散热风扇,散热块,导热硅胶,石墨烯散热材料等。有专门的热分析知识和软件,比如计算某块散热块的散热功率是否符合产品零件散热要求等。使用的原理就是高中物理里的那些内容,散热面积,热对流,比热容等等,但实际产品结构设计中需要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才能做好。

不同的产品不同的零件会有不同的产品结构设计保护方式,相互之间还可以借鉴,作为产品结构设计师,平时需要多多积累,这样就能将某类产品上的成功经验,移植到其他产品上,使自己的产品结构设计水平,领先于同行业的其他人。

产品结构设计时考虑零件的功能实现,是相对专业和细节的设计内容。比如电器中常见的喇叭,初级的功能实现就是喇叭全面开几个孔,使声音能传出来。中级的知道喇叭和壳体之间需要加密封泡棉,构成喇叭前音腔,知道出音孔面积需要满足喇叭的规格要求,使声音更好的传出来。高级的产品结构设计知道喇叭后部需要做密封的后音腔,后音腔体积和形状需要按特定的规则设计,使喇叭实际播放环境满足喇叭音频设计要求,使f0和音频曲线符合要求,使喇叭发出的音质更好。这里面涉及的设计内容,是产品结构设计中外人看不出来,实际工作量和内容很多的一块。具体的学习,需要针对一个个功能器件,详细的了解、学习、设计、测试和提升。

比较常见的功能实现内容,还有运动空间的设计。比如一个电机带动连杆机构,做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连杆的运动情况,符合力学需要,然后需要查看运动空间是否合适,会不会阻碍机构运动。因为大部分产品追求轻薄短小,产品内部空间大多是比较紧张的,怎么样的间隙合适,每类功能器件都有最小限制类经验值,这些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渐积累。

对内部零件的保护和功能实现相关知识,往往是造成不同行业产品结构设计壁垒的主要原因,但归根到底没什么,就是这类器件怎么用,以及如何用的安全,按照统一的思维模型去分析,需要的只是对不了解的知识进行补充。而且这些知识往往在行业内已经被总结成经验值,虽然实际推理计算的过程涉及的知识很多,但实际工作中,了解一下经验值就能非常快速的做出可用的产品结构设计,完全没必要被那些看似复杂的基础理论吓倒,要相信产品结构设计师是万能的……

前面对产品结构设计的讲述,说到了经验值的事情,前面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好像精通软件,了解产品基本概念,有办法获取相关产品的设计经验值,就能做产品结构设计了?

这话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对的原因是,对于很多初级产品结构设计师来说,就是这样入门开始做产品结构设计的。说不对也不对的,原因是对于这些经验值的理解和运用,是要产品结构设计师自己练内功的。懂得所有成功的道理,却依然过着失败的人生的人,大有人在。

产品结构设计,在做外观模型的复建时,需要懂加工工艺相关的知识,比如这个造型出模行不行,怎么调才好。而且这些经验需要实时更新,不断完善和学习。做初步的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拆件怎么样做,利于组装利于零件生产。需要对生产效率提升方法有概念,需要对组装相关事情有概念,同样需要不断更新。做细化的产品结构设计时,可能调整了两天,在外人看来图跟没改动过的一样,实际上里面的微量数据为什么那么调整,都有相关的知识。卡勾的卡合量做多少合适,两个零件之间的间隙留多少合适,筋位的厚度高度多少利于注塑生产,这些都需要了解,并且需要了解的深入,需要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会了软件、懂了原理、了解了产品结构设计经验,相关的内容结束了么?远远没有。一名产品结构设计师还需要了解哪些内容呢?

首先,产品结构设计师需要懂一些器件相关的知识。很多产品采用的设计方式是由内之外的方式,先选定内部器件,在把器件进行组合,然后设计外观。作为产品结构设计师,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器件,摆放在利于做产品外观设计的位置,形成合适的产品内部器件堆叠。这方面的工作,从技术上需要了解器件及器件的工作原理,需要和工业设计师和硬件工程师进行交互,满足产品功能需求和产品外观造型需求。因为这方面的工作量挺大,甚至都划分成了单独的岗位,叫堆叠工程师或者产品架构师,产品思维、结构思维、外观思维都需要具备,还需要懂一些硬件相关常识。

然后产品结构设计师一定要去各个加工厂和组装厂,比如模厂,产线等地方。因为产品结构设计师需要了解不同的设计,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和不同的组装方式下,不同的表现,然后才能逐步优化自己的设计,使产品结构设计适合生产,提升零件加工良率和组装效率。结构工程师需要出具初版的组装说明,作为产线工程排线和初步了解产品的基础。

再然后,产品结构设计师需要整理整个产品的物料BOM,将对应的加工图档,发给不同类型的供应商,模厂、钣金厂、冲压件厂、硅胶厂等等。对接各类供应商,通过沟通交流,保证每个零件在各个供应商那生产出来,并且需要确定能接受的质量标准,这个零件尺寸超差0.1mm行不行,那个零件平整度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符合组装要求,这些都需要产品结构设计师来确定。同样,因为工作量很大,也分离出了专门的岗位,比如跟模工程师之类。

设计完图纸,跟踪出来物料,上了产线指导工人把产品组装了出来,对产品结构设计师而言,事情结束了么?

远远没有结束,而是新阶段的开始,后面这个阶段的时间长度,甚至经常长于前一个阶段的总和。

产品组装出来距离产品上市,除了营销推广、品牌商标、销售渠道这些事之外,还差质量许可相关的内容。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行不行需要通过检测来验证,有些是国家强制标准,需要通过认证机构的检测,比如我们经常听说的3C标准,有些是出口对象国的标准,比如FDA、CE标准,客户和厂家为了控制产品质量自定的内部标准,不同产品不同类型的认证标准。只有通过了这些测试,产品才被认为是可量产的,然后才能量产,才能上市。

产品结构设计师在其中需要做什么事情,设计前研究标准,使自己的设计符合标准,不能有硬伤。产品组装后送去测试,然后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看通过什么的手段解决问题。组装、送检、分析问题、修改、再组装、送检,反复循环,直到项目终结或者通过进入量产。

产品可以量产了,产品结构设计师是不是万事大吉终于做完了呢?不,还没有,还需要将每个零件怎么样才能符合标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件事落实到实物样品上,需要告诉每个供应商,生产出什么样的零件才是合格的。零件尺寸总是有公差的,所以需要告诉供应商合格的界限在哪。需要形成可追溯的文件,以免量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查。万一出现了问题,还需要产品结构设计师,想尽可能降低损失的临时对策,和根治问题的长期对策,堪称产品保姆。

回忆一下,产品结构设计基础知识有哪些,工作过程中会需要与哪些人交互,了解哪些知识。

大学阶段机械设计相关的知识,越扎实越好;设计软件、产品构成原理、器件相关知识、加工工艺、对应零件设计注意事项、产品内部固定连接相关知识、组装、生产、质量标准、测试方法,问题对策思考逻辑。

需要与产品策划、工业设计师、硬件工程师、各类供应商、产线人员、质量人员、测试人员、项目经理交互。

需要了解外观、了解硬件、思考产品策划中的产品形态问题、对接各类加工供应商需要的工艺常识,对接组装厂的BOM和SOP相关内容思维,懂各类质量标准,了解各类测试手段,出现问题知道大概的解决方向。

产品结构分析的目的是什么(模板举例说明产品结构)

所以对产品结构设计师来说,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个环节几乎都要涉及。所以产品结构设计师如果做职业转型的话,有些会去做产品策划,有些因为了解了供应商情况会去做采购和资源开发,有些因为懂了质量标准会去做质量策划,有些工厂产线去多了就去做了厂长,有些因为接触了产品研发全过程而做了项目经理。除了工业设计师和硬件工程师,产品结构设计师很少有转入的之外,其他职业转型都非常常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