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做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产品经理会从各个地方收集到大量的需求,也会产生许多关于产品的新想法。
在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需求时,我们需要一个套路,就是对需求进行快速地分析和决策。我自己常用的套路,就是反复地思考一句话,这也是今天想要分享的主线:“用什么方法,解决谁的,什么问题”,其中三个关键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谁的”以及“什么问题”。
一、谁是利益相关者?
1.利益相关者,不只用户
不过,无论是用户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需要了解他们对哪些事情最为关心,不同的角色关心的指标或许会有关联,甚至有矛盾,产品经理要在其中做出平衡和决策。
2.To B 和 To C 的不同决策方式
想特别提一下的是,通常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到的 To C 类的产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套路跟面向企业用户(也就是 To B 类产品),是相差很大的。
对于 To B 类用户,做出购买决定的人、影响决定的人和使用最终产品的人、甚至是掏钱的人可能都是不同的,他们在购买决策链上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发生作用的时机也是不同的。 To C 类产品通常是一人一票,只要打动一个用户,就会投一票,一票就是一个实打实的 deal。
我们许多人可能都见过那种界面超丑又特别难用的银行系统或者医院系统。这种系统的产生有时就是因为类似产品购买决策链上没有具体终端的使用者,或者他的话语权弱一些;当然,也有可能“视觉和交互体验”并不是这些人的核心问题。
3.上下游特点与平台价值
对于市场容量比较大的 B 端客户,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市场容量比较小的 B 端客户也是不同的。这里的市场容量指的不是财务市场的大小,而是玩家数量的多寡。通常 B2B 平台型的产品会偏向于认为市场容量越大、越散,玩家越多,平台越有价值。
这个结论背后逻辑是,当交易其中一方相对集中时,通常意味着该方在交易中掌握更大的议价权,任何一方的相对集中都会导致中间平台退化为其代理。
二、解决什么问题?
搞清楚相关人都是谁之后,我们要考虑的第二个点就是“解决什么问题”。所有的产品和平台的存在,一定都是解决了一个或多个问题。比如 Google 解决了搜索效率的问题、淘宝解决了买家购物效率的问题,还解决了卖家销售效率的问题。
1.重视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解决的方案
产品要做的任何事情,都应该围绕着某一个或某几个利益相关者的具体问题来展开。很多产品经理在这里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是不够的,大家更喜欢花时间在解决方案上,也就是后面会提到的“用什么方法”上面。这样不妥,应该在理解谁的问题,什么问题之后,才去想解决方案。
这种错误也被称作 X-Y Problem,也就是,我们希望解决 X 问题,然后想到了 Y 方案,随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 Y 这个解决方案上,而忽略了对要解决问题本身的理解。 映射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产品经理接到的需求通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求”,而是提出需求的人,基于某一个需求提出的“解决方案”。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类似的所谓需求当做一个线索,抓住这个线索不断地向上追问背后的需求动机和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我们之前关于需求变更的分享中曾经提到利用“五问法”,来挖掘需求背后的需求,就是穿过解决方案抵达问题本质的好办法。
2.把自己放进场景,吃“自己的狗粮”
在理解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动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场景”。我们常说场景是需求的灵魂。也就是我们在考虑需求时,不应该只是孤立地考虑功能逻辑,而应该把这些功能和流程放到具体的用户使用上下文里面去。
我们一般认为,为自己做一款产品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许多做产品的书也提到建议产品经理“吃自己的狗粮”,也就是成为自己产品的重度用户。这是因为当你成为自己产品重度用户后,就压根不需要演的过程,不需要“带入”、“模拟”或者“共情”之类的过程,便可以全然沉浸在产品的使用场景中从而发现和理解问题。
3.转益多师,加深对场景的理解
有时候我们因为习惯了某种流程,所以并不觉得流程中存在问题,当我们都习以为常的时候,问题可能就会被掩盖。
有人说世界是不忿的懒人推进向前的,指的就是那些不断对现状表示不满,而且不断试图用新的方案简化问题解决路径的人。所以当我们希望发现问题的时候,不妨激活自己不忿和混蛋的那一面,做一个对现状找茬的人,会更容易发现问题。
订阅《邱岳的产品手记》
三、如何出解决方案
我接触过不少产品经理,很多时候,给出解决方案能力的重要性在整个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里面其实是被高估了。但这并不代表我认为出解决方案不重要,恰恰相反,解决方案是一个产品设计者最终输出的东西,你的一切思考、平衡和执行,都会在这里被体现出来。
1.丰富你的工具箱
出解决方案也是产品经理硬技能被体现最多的地方。比如你会不会用 Axure,会不会用 Photoshop,懂不懂领域建模,能不能写出漂亮的文档,以及用各种图来分析流程、逻辑关系等等。
产品经理设计的方案既包括流程上的、逻辑上的,也包括交互和体验上的。提高出方案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把玩各种各样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但要注意一点,这个把玩的过程不应该是随便用一下、体验一下就完了。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产品经理需要通过看到特性就能理解背后的问题、用户,尽可能地去抽象考虑同样的问题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案。见得足够多了,理解得透彻了,自然出方案的能力就相应地增强,就像一个工具箱,工具越是丰富,你面对问题时就越是游刃有余。
2.不要过分执着于解决方案
再提醒你一遍,一定不要陷入 X-Y Problem 中,不要忘记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成的目标。一旦我们执着于解决方案,就很容易变成一个不合格的产品经理。
我们互联网产品经理主要是做产品功能设计,所以有时候会本能地想通过做功能解决一些问题,就像我们聊工具的时候提到过的,手里有一把锤子,看到满世界都是钉子,其实产品经理还要学会通过改变业务规则、流程,甚至利用财务手段去解决问题。
比如优化退款流程体验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在经过一些的数据分析之后,去承担一些潜在的财务风险,你可以去研究一下各大电商平台的退货退款流程,很多地方都是在用财务手段优化体验。比如多少天内无条件退款,或者高等级用户闪电退款之类的功能。
这样的优化不是通过把表单设计得更简洁更美观,或者减少提交退货的操作步骤之类的功能完成的,而是抓住了退款体验的核心,用业务的方式解决问题。
3.花一半的精力来打造第一印象
比如第一次打开 App,用户第一次发布内容,第一次尝试支付等等。这背后的心理学依据叫做“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就是人们会根据最先得到的信息快速地做出判断,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第一印象基本决定了全部印象。
4.破除知识的诅咒
另一个是破除知识的诅咒,所谓知识的诅咒是指由于你掌握了某种知识,所以无法假装自己不知道这些东西,并重新回到无知的状态,就像被诅咒一样。在产品设计上,通常就是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在某种路径或逻辑上沉浸太久,非常熟悉,以至于无法发现其中的错误和遗漏。
传统的用户研究流程会用可用性测试来应对这类问题,这里给你介绍一个成本低很多,效果还不错的方案。就是去找一个不相干的同事,让他来体验整个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这个同事放下心里戒备,不能担心自己说错或说蠢话。作为产品经理必须要克制反驳,尤其不要长篇大论地倾诉自己的设计理念,而是要全心全意引导 他去讲出困惑。
我们团队每次做类似的事情,产品经理都会说的一句台词是:“这不是在测验你,而是你在测验我们”。每一次我邀请同事来做类似的测试(其实就是简版的可用性测试),都会有意外的惊喜,建议你也试试。
到这里,我们就把“用什么方式,解决谁的,什么问题”中的三个要点全部讲完了,把解决方案这一部分放在最后,是因为我们平时很容易忽略产品的利益相关者和他们的问题,直接跳进解决方案部分。
模块一:勿在浮沙筑高台——产品经理的基本功
模块二:在行进中开火——产品经理的实战素养
模块三:一家之言——产品观点与思考
模块四:他山之玉——产品试用体验
专栏自上线以来,收获好评连连,以下是部分读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