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写《离骚》(屈原写离骚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屈原为什么要写离骚?

1.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2.主要内容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对此,作者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众女”“时俗”两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忧闷之深。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诗句,作者似乎将胸中郁积已久的愁闷尽情倾吐出来,震动人心。然而,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他声明:“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接下来,“鸷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离骚》里也称引了不少诗史或传说材料,可见作者对历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痛定思痛,作者对此前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和斗争的。“延伫”“步”“止息”等语,让我们看到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兰皋”“椒丘”的意味,正如唐代吕延济说:“行止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洁也。”终于,诗人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这一句既含有让步,又带着倔强。只求洁身自好,这是碰壁之后的让步;“复修”“初服”,全然不顾自己获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这是不计功利得失的倔强。以下“制芰荷以为衣兮,……芳菲菲其弥章”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作者不惮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读起来,这几句诗给人无限郑重的感觉。其中,“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和前面的“复路”是相应的。最后,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信自己,至死不变。
屈原为什么写《离骚》(屈原写离骚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屈原为什么创作了离骚?

1.屈原为什么写的一篇诗称之为《离骚》呢?这与他精忠报国,却遭遇诽谤,不被重用,流放他乡,报国无门的思想情绪的从政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

屈原生活在我国古代战国末期的战乱年代(约公元前340-前278)。他出身楚国贵族,得到楚怀王信任,任职左徒、三闾大夫,并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屈原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他性格直率,正义感强。他经常向楚怀王进谏,主张内举贤能,提倡“美政”,外联齐国共同抗秦。

屈原内主修明法度的治国主张,遭到了贵族阶级的打压排挤。楚怀王听信了妒贤误国的谗言,先后流放屈原到汉北和沅湘流域,远离朝政。

屈原为国忠诚,得不到重用,心中郁闷。他目睹着秦国的咄咄逼人的态势,心急如焚,内心不安。他有种预感,楚国即将被秦国战败而消亡。此刻,屈原仰天长叹,无可奈何,愤然拿起手中之笔,激动地写下了忧国忧民的诗篇,起名《离骚》,同时还写了《天问》、《九歌》等许许多多的诗篇。

屈原写的《离骚》是在讲自己离别时的躁动不安的心态。屈原早有预感,楚国即将面临灭国之灾。那种离心的悲伤油然而生,但是,他的力量是微弱的,渺小的,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他坐卧不安,心急如焚,躁动不安,因此,屈原选择了“离骚”两字,做了这首诗的题目。用“离骚”二字做题目,写出了《离骚》这首诗篇再恰当不过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