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1.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
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20天。
2.是从小暑到处暑之间的一段气温高又湿又闷热的时段。每年的具体日子不确定。
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计算初伏是从夏至那一天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即初伏开始。一般初伏,末伏都是十天,但是中伏天数是不确定的,中伏有长有短,三伏加起来从30天到40天不等。
3.三伏天是农历每年夏至开始弟三个庚日开始入伏。至今已实行了二千多年,据我们古人的推演和计算,每到这时天气就到了最热的时候。至于为什么是庚日入伏,因为我们的祖先是讲究阴阳五行的,天最热的时候就是火最旺,庚属金,火克金,火最旺的时候金就要伏藏起来,这就是庚日入伏的原因吧!
“夏至三庚数头伏”,一庚有几天?2022年啥时候入伏?
“夏至三庚数头伏”,一庚有几天?2022年啥时候入伏?热不热?
芒种节气到了,再过十五天就是夏至了,天气开始变得更加炎热起来,但这可不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老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到了三伏天,才是真正的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像我这种怕热的人,恨不得天天待在家里不出门。老人常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一庚是几天呢?2022年哪天开始入伏呢?我们来一起数一数!
中国古人建构的一切,在时间段上并不太精确。但是在人的感受上或者是对世界上的动植物影响上是最准确的。这个就叫做以人为本。
中国古人在一年四季当中,又定义出了:最热的时候,最冷的时候,最忙的时候。
这样就在大概念里的年上,又有一个中概念四季,再有一个小概念,最冷最热最忙。
中国人的年,是由天干地支配出来的。所以有人写成黏,也就是有头有尾的转一圈,成个圆形,再粘在一起,被说成是年。
天干是10个,地支是12个,两两相配,配成一个60对,就每一个都互相配合成一对儿了。这个被称为60甲子。
60甲子是一个纪年,也就是60年是一个周期。
另外还有一个纪年周期就是人的生相,是12年一个周期。也就是通常说的属相。
纪年的用途一般是,天上的紫薇星转一圈,地上的万物已经转了60年,而人类的人转了12年。这样就建了一个:天人地,可以一体的结构。
因此,在中国有:天地人,合一的说法。
人们实用的是每一年的年。
一年当中有四季,四季里面有最寒的,最热的,最忙的时间。
四季当中最忙的是三春三秋,最热的是三伏,最寒的是三九。必须清楚的是这是人的感觉,不是具体的时间刻度。也就是不是用具体的温度计或者是状态表表示出来的数据,而是人们自己感觉的一年当中的状态。
因此,不能用欧洲的测量仪,测得的数据进行的叙述,来比较。
六十甲子纪年当中,同庚配对的有: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
六十甲子计一年的时候,就是360天。所以每一对的日子,相隔10天。
定立三伏天的时候要跨到秋天,所以中国有秋老虎之说。也就是秋天的时候有猛一热的现象出现。
中国定立四季的春夏秋冬,依据的是:
太阳照的天已经热了,大地还保持凉的,就说这种现象是:春天。
太阳照的天很热了,大地也很热了,就说这种现象是:夏天。
太阳照的天凉了,大地还保持着热度,就说这种现象是:秋天。
太阳照的天也凉了,大地也凉了,就说这种现象是:冬天。
这种定立四季的方法不仅是人的感受,还包括植物的种子发芽不发芽,综合考虑后共同定制的。
所以中国的立春实际上还很冷,是太阳从南边向北边回来的时候,把这个日子定为立春。因为太阳每年从最北边向最南边去,然后再从最南边向北边来。
中国古人把这个说成是天象转动。
天象转动就是与星辰转动相关了。所以春天以苍龙现于地平线为标准,然后是玄武,然后是白虎,然后是朱雀。最清楚的是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东方为春天,指向南方为夏天,指向西方为秋天,指向北方为冬天。
用植物表示就是什么什么花开?比方说迎春花,梅花。用动物表示就是什么鸟飞回来什么鸟飞走,或者是什么虫子从地里面钻出来。这都归于惊蛰。
这是古中国人确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指标。
把一年四季里面再穿插进三春三秋的忙,三伏三九的寒热。就构成了中国最实用的日历。
所以中国的日历当中有叫你吃冷食的日子,这就是寒食节。有叫你到外郊外散步的日子,这就是清明节。有叫你登高望远的日子,这就是重阳节。等等等等。
实用的中国日历会告诉你,一年当中哪个月哪一天应该干什么。最终出现了一个叫黄历的日历,黄历告诉人们哪一天哪个时辰,宜做什么,不宜做什么。
老话说的夏至三庚数头伏,说的是庚午.庚辰.庚寅三个日子过了以后,就进入三伏天的头伏天了。然后是中伏,然后是未伏。
头伏,中伏,末伏,为三伏。
大概的算,每一伏相差10天。三个伏天,就是30天,一个月了。
但是要跨入秋天,在数字计算日历的时候,夏天与秋天有时会连接时间要长一点,这是因为数学计算的时候,有修正计算误差的闰月闰日这一类的东西造成的。
所以有时候跨秋天的时候就是相隔10天的或20天的。因此整个伏天,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是40天。
这就是人的行为,不能与大自然的美丽相提并论,总是有误差的。也就是大自然是完美的完整的,当人计算的时候总是有误差,不完美,不完整的。
比方说圆是很圆的,但人计算圆的时候,是用3.14526进行,所以人计算出来的圆,总是不太圆的。这是中国古人不愿意用测量数据作为依据的原因。
今年入伏是在2022年:
7月16日,到7月25日,为入伏或头伏。……….相隔10天。
7月26日,到8月14日,为中伏。………………….相隔20天。
8月15日,到8月24日,为出伏或末伏。……….相隔10天。
中国有个农历,还有一个黄历,这两个日历都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日历,而不像欧洲人那样记日子,记年月的日历。
农历顾名思义就是指导农民耕种收获的日历。
黄历就是指导人的日常生活,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日历。但是历朝历代都往里面加添,渐渐的就乱了套了,到了中华民国的时候就废弃不用了,并且开始用欧洲的日历。
所以中国现在用的最普遍的是农历和欧历。农村大部分人用农历,城市人一般用的是欧历。
欧洲的日历是依据耶稣基督诞生日为计算的。这就是公元纪年法。也就是公元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说的是基督诞生日开始计算的。
所以,基督0~1岁的时候为0。1~100岁的时候,称为一个世纪。除了计算统计,耶稣基督到现在有多少年了以外,再一个记录就是什么时候该礼拜耶稣基督的具体日子。这个日子就叫做星期日。
然而星期日,并不是基督的礼拜日。
而是把耶和华创造天地人万物的日子,挪过来用于礼拜基督的日子了。所以礼拜天可以供奉耶和华,也可以礼拜基督。
耶和华第1天创造了天,第2天创造了地,第3天创造了风雨,第4天创造了万物,第5创造了人,第6天整理这一切,第7天休息。这就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的现象。
基督纪年的日历,借用了耶和华创造万物的星期概念。再加上元旦节圣诞节的。就不再有什么内容了。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