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标准已公布,你及格了吗?
“中等收入”标准已公布,你及格了吗?
根据世界银行此前公布的标准,只要人均国民收入(GNI)大于12056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80485元人民币),国家就被列为高收入国家(经济体)。我国刚刚达到人均1万美元,显然还没有进入到高收入国家。但是,已经有部分省达到高收入水平了。如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天津、浙江、广东等。
中等收入标准的公布,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绝对标准。实际上,同样的中等收入,有的属于高收入附近的中等收入,有的处于标准线下方的中等收入,相差是非常大的。因此,纵然进入了中等收入群体,也未必就达到中等收入生活水平,还要看家里有没有房贷,有哪些负债,等等。如果家里没有负债,收入是净收入,那么,这样的中等收入家庭,就是真正的中等收入者。反之,就很难名符其实了。
所以,千万别问是否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而要看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实际消费能力、实际购买能力等。只有购买力条件下的中等收入水平,才是最棒的。
是否“及格”首先要看“中等收入”的标准是什么。
“中等收入”标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定:
学术界对“中等收入”的衡量标准并未达成一致,世界银行给出的“中等收入”标准是日收入10-50美元或者日收入10-100美元,按照现在1美元兑6.4825人民币的汇率,日薪能达到64.825元就算是中等收入了,超过324.125元或者超过648.25元的日薪就算是“高收入群体”。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在我国月薪超过1945元就算是中等收入群体,想必绝大部分的上班族都能达到这一水平,比如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是32189元,即月薪2682元,远在1945元之上,达到中等收入并不难。甚至有的城市最低工资标准都在1945元以上,比如北京市2021年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320元。
但其实世界银行制定的标准对我国来说参考意义并不是很大,因为世界银行是综合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来制定的,很多非洲国家的平均日薪还不足1美元,用这个标准衡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我国来说有点低了。
不过国际上还有一套衡量中等收入的标准,那就是以平均收入的中位数为基础,中位数的50%或者75%是下限,1.5倍到2倍是上限,处在这个收入水平之间的是“中等收入”。
按照这套标准,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中位数是27540元,即月收入2295元,那么月收入在1147元(或1721元)到3442元(或者4590元)之间就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了。
想必很多人都能达到这个标准,现在三四线城市的平均薪资标准都在五六千元以上了。
当然,达到这个水平的也大有人在,比如之前就说过我国有6亿人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但是这些人中当然包括学生、幼儿、老年人等,所以实际上也没有那么悲观。
我国也提出过自己的“中等收入”标准:
在2018年的时候,统计局曾说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是低收入群体、2000-5000元的是中收入群体、5000-10000元的是较高收入群体、10000元以上的是高收入群体。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按照当时的投票情况来看,44%的网友属于中等收入群体。
不过有些网友认为这一标准太低了,甚至不够还房贷。
2019年的时候,国家统计局表示,如果以一个三口之家为例,家庭年收入达到10-50万就算是“中等收入”。如果按照这个标准,2017年的时候中等收入群体就有4亿人了。
三口之家达到10万元的收入应该不难,假设家里有两个上班族,那么每人月薪达到4167元就算是中等收入了。这还没算收入更高的企业家、中高层企业管理人员、医生律师、个体经营户等。
写在最后:
中等收入确实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相关部门和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的界定也较低,大多数人是能达到这一标准的。
那为什么我们还觉得“不够花”呢?实际上这与日常支出较大有关,特别是房贷的存在,这也直接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假象”:“明明属于中等收入,却没有剩余,还得省着花”。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完全不必在乎自己的收入在什么水平上,只要够一家人的支出就可以了,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何必太在乎太较真呢?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