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中国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使用呢?
商业是互通有无,推售自己的产品,携售它国原材科或产品,达成利益合作基础。战略思想有农村包围城市或城市中心开花辐射周边。
跨境电商,现在非常火爆。可以试。
谢谢邀请。
如何把中国产品销售到国外使用呢?其实不管在国内或者国外,销售产品也只有线上线下销售两种。如果你想做线下销售,那么你就需要在你所想销往的国家寻找代理商合作,你负责进货把货发给代理商,当然,由于是涉及到进出口这块,中间的很多比较麻烦的手续是免不了的,这个可以自己上网查询一下具体细节。
再来说说线上销售吧!这个就像你在国内开网店是一个道理,只是你把网点开到了国外而已,就是跨境电商。跨境电商的好处就是你不需要寻找合作的代理商,办好手续直接把货上架就行。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现在亚马逊这个跨境电商平台比较火,你可以试试。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谢谢邀请。
其实不仅是你提到的会议平板,很多产品在国外都比较紧缺的。
像中国的小商品到了巴西价钱能翻5倍。
那你这个case怎么找销路呢,可以找当地的留学生,去和当地的会议中心负责人去谈。还有就是去他们的一些网站发有邮件找联系人洽谈,老外善于用Email的所以一般都会有回复的。
不过你还要想想更多的事,例如你的货源,如何出口,清关,入他们的海关,如何交易,一整条链路都要考虑。
在哪里或者说怎样才能把国货卖到外国人的手中?
谢邀~
有很多外贸平台,如亚马逊、速卖通等,这都是将国货直接买至国外的。
还有一种平台是将国货买给在中国居住或游学的外国人,如Baopals。
首先要明白当代经济的格局和原理。
现代依然是大航海时代殖民地型经济的延续。殖民者对殖民地自由贸易,除非有投资,否则实质是损害削弱殖民地的利益与综合实力。
除非科技碾压,否则只能卖原料、初级产品、半成品。
谢邀。
中国经济十分活跃,生意在全球遍地开花。一般而言,把国货卖到外国人手中有几种途径。
一、各种经贸交易活动
传统如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英文:The 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即广州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英文名为Canton fair。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距2017年已有60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在改革开放之前,这几乎是我们和外国人做生意的唯一途径,也是把国货卖给外国人的不二机会。自2007年4月第101届起,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单一出口平台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尽管最近受全球市场仍处于持续降温状态影响,但中国外贸发展的传统优势并未根本削弱。
现在,这样的贸易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各有侧重,
比如,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简称“义博会”)创办于1995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日用消费品类国际性展会,由商务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已连续举办21届,每年10月21日~25日在浙江义乌举行。义博会以“面向世界、服务全国”为办展宗旨,办展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突出,信息功能强劲,服务体系完善,安全卫生保障到位,参展成效显著,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具规模、最具影响、最有成效的日用消费品展会,是商务部举办的三大出口商品展之一。
这样的对外贸易活动现在几乎遍地开花,由中国服装协会、上海世贸商城联合主办的“中国服装跨国采购交易会”在上海世贸商城隆重开幕。这是集交易会、产业高峰论坛、国际贸易配对服务。又如东南亚食品与生产、包装机械(广西)交易会,这是继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成功举办之后,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大力支持下,国家商务部首次批准在广西举办的国际性食品行业专业展览会。这样的对外贸易活动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四处开花。
二、在国外办厂
以海尔为例。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在张瑞敏的创业路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特别值得创业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的学习和借鉴。国企业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提升的创新力正掀起一股世界冲击波。近日,德国知名杂志Manager magazin(《管理者杂志》)在旗下网站刊文称,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不断赶超、冲击着日本、韩国乃至德国的许多企业。文章指出,海尔作为全球性的家电制造商,早已超过德国本土企业,“在全球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文章称,海尔已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球大型家电市场的“四连冠”品牌,海尔的全球化并非简单地将产品销往海外市场,而是占据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主流地位,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要求最苛刻地区消费者选购家电的首选品牌之一。
海尔能有今天,这和当年张瑞敏毅然决定在美国办厂分不开。1999年,张瑞敏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生产家电。一石击起千层浪。国内很多人认为海尔是在盲目扩张,而为其担忧,甚至不少人明确对此持批评态度。人们批评的依据,就是美国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劣势在于人力成本高而且市场饱和,去美国无异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有本杂志以《提醒张瑞敏》为题,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
可是,海尔决策层却像“下雨打伞”一样认为去美国办厂是理所当然的事。“到美国建厂有风险;但是不到美国建厂是否就没有风险?!”海尔人要在风险中抓机遇。当然,敢于冒风险不等于没有预防风险的措施。在这方面,海尔做了充足预算:在市场方面,海尔的理念是“先有市场,再建工厂”。当时的海尔向美国出口冰箱已经达到50万台,而实际上达到29万台,就可达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在成本上,美国劳动力年薪2.5万美元,中美两地工薪差别达到8~10倍。但海尔进一步分析后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一是中国低工薪优势其实完全被运费抵消了,而且今后运费有走高的趋势。二是在美国建厂还可以就地收集信息,就地技术开发。三是可以节省从中国到美国集装箱运输时间30天,另外又节省从接订单到生产的30天,这对生产需求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四是“美国制造”的标签是个卖点,对美国零售商很有吸引力,可以平等地与美国企业竞争,其优势是很大的。
有意思的是,如今在美国,年轻一代都知道海尔是一个很好的家电品牌,已经不知道它是来自中国的品牌,海尔品牌正在成为美国本土的品牌。
中国很多优秀企业,华为、联想,都是通过这样的开疆拓土在国外求得发展,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