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什么曲(十面埋伏说的是谁)

《十面埋伏》是我国著名的琵琶大曲,请你从审美的角度对这首古曲进行分析?

1.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特点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力。

十面埋伏是什么曲(十面埋伏说的是谁)

《十面埋伏》是一首经典的琵琶古曲,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十面埋伏》又名《阳平楚》,其曲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平编译的《华秋平琵琶谱》。乐曲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生动地描绘了“楚汉之争”的故事情节,着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琵琶武曲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扫弦、快夹扫、煞音、绞弦、满轮等。《十面埋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主要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第二部分为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呐喊,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第三部分为项王败阵。为了突出全曲的气势,《十面埋伏》在引子一开始就运用了“轮拂”手法,并做了欲强先弱、欲放先收的艺术处理。第一部分 “列营”,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一幅战鼓雷鸣、刀光剑影的古代战争画面便展现在了听众面前,给人以震撼之感。乐曲采用“半拂轮”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立刻将听众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由,力度最强。其中的“轮”仅一带而过,着重强调的是“拂”。力点集中,手势自然,声音洪亮。在这一段中,用拍、弹面板模拟炮火的轰鸣声。“扫拂轮”中的“拂”也是一带而过,着力突出的是强烈的“扫”,随后的“轮”给人以威武壮烈之感。在演奏时,右手要放松,将力量全放下来、沉下去,这样才能呈现出战争场面的气势,使听众一下子紧张起来,屏住呼吸,进入壮丽的古代战场。“吹打”,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它运用了琵琶的长音轮指奏法,模拟了古代吹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音乐表现极像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本段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长轮”为主,第一拍要重点挑一下,速度不要太快,主要表现大将威风凛凛出营的场面;第二层次运用“勾轮”技法,右手放松,力量下放,速度比上一层次稍快,主要表现副将们出帐的画面;第三层次运用“拂轮”技巧,力度更强,速度又比上一层次稍快,主要表现士兵们出征的场景。“点将”是“吹打”后半部分的变化重复,后改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它是对“吹打”的补充,主要运用“凤点头”这一富有特色的演奏技巧,柔和而轻巧,把音符打碎成一拍四个音,这种同音反复的效果,使音乐连续不断地向前推进,表现了调兵遣将的情景。“排阵”,节奏性较强,主要以“摭分”及“摭分剔”的简单指法和稍快的速度来表现汉军的精悍。“走队”主要运用了中速“摭扫”的手法,力度由弱渐强,速度由慢渐快,重拍在后半拍,主要表现汉军整齐又有纪律的行进。在演奏时应注意“扫”这一技巧,要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齐,一起演奏,这样才能表现出汉军的气势。第二部分 “埋伏”的音乐和意境都很有特色,一张一弛的节奏营造出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给人以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之感。以递升递降的旋律和句幅的递减、速度和力度的渐增,形象地表现了决战前夕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景象。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两段做了铺垫。本段采用了由快及慢的处理方式,长音运用“长轮”奏法,节奏自由,但要表现出埋伏时悄悄进行的场景,声音必须轻中带紧且速度渐快,更好地渲染大战前所特有的寂静和紧张的氛围。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