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语言中文(匈牙利说什么语言为主)

在匈牙利教汉语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学生们总是那么热情,学习的时候也充满了激情。他们会好奇地听着你讲述那些与中国文化的故事;也会一脸认真地询问你这个语法的含义;当然还会手忙脚乱地和你一起练习汉字。虽然教学的幸福感一直很强烈,但有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理解不了”的“难题”。有时候觉得非常浅显易懂的内容,学生们愣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再后来,自己开始学习了匈语,才发现了好多“原来如此,难怪学生会这样。”那么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自己在匈教学的那些“小事”:

1

“什么?!辅音也有长短原不同?”

匈语的语音没有音高的区别,但是对音长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说汉语的发音像是一条上下甩动的绳子,那匈语的发音就是一条左右拉伸的皮绳。匈语中,不但元音有长短音的区分,就连辅音也有长短音的不同。而这直接导致匈语学生在练习发音时,潜意识里总是“舍不得”稳定持久的发出一个音。而汉语的音高属性则决定了过早的改变嘴形会导致发音不到位。尤其是匈语中虽有两个元音一起出现的情况,却又不是复合韵母,比如“tea(茶),匈语中的发音是te/a,而汉语中的复合韵母讲究从前向后滑动,没有足够的音长就不能发出到位的声音,更不用说与声调结合起来,比如“一声”,需要更加稳定持久的音高。

解决方案:告诉学生我们只有高低的区别,长短并不会区分语义,为了练习发音的准确性,可以尽量发久一些。

我是怎么做的:在第一堂课练习发音的时候我就给他们灌输了这些观念,让学生有意识地延长每个发音,以确保练习的充分性。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做一些“比谁念得久”的游戏。重要的是及时提醒学生“念长一点没关系!”

2

“老师,不学汉字好不好?”

匈语是表音体系文字且与英文相比,匈语的拼读更加直接,没有复合韵母,真正的“看到什么读什么”。在匈语中,j和ly的发音相同,我的匈语老师告诉我,能否正确拼写j和ly的单词成为是否接受过教育的重要标志。然而并不是每个单词里都含有这两个字母,所以是否学习拼写并不会严重影响这门语言的习得或在目的语环境里使用这门语言。毕竟匈牙利的电影和电视也都不需要字幕。这样一来,在学生学习汉语的时候,便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只要会读会说,能学会口语即可不需要学习汉字,主观夸大了汉语拼音的作用,忽视了汉字在语言中的地位,对拼音产生依赖性,错过了汉字学习的黄金时期。而汉字是不同于匈语、英语甚至是拼音的表意文字,广泛彻底地运用在华文圈的生活当中,不学汉字,可以说在华文圈内举步维艰。长期抵触汉字学习,往往是使汉语学习停滞不前、中高级水平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

解决方案:展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慢慢科普拼音只是一个工具并不是真正的汉语,树立正确的习字观。不要害怕学生不肯学习汉字而过多的使用拼音,要和学生一起规划长期的习字计划与阶段目标,鼓励学生现在的“挫败”和“无助”是“情有可原”,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是怎么做的:准备专门的汉字材料,和笔画表。告诉学生这些是汉字所有的基本笔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设立专门的汉字时间,不讨论意思不讨论发音,只研究观察字形,找到对应的笔画以及笔画的变体,慢慢对汉字有宏观的了解。陪学生一起寻找相似的部件、归类偏旁的意思,分析汉字的结构。

3

这是“横”还是“提”??

汉字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如同一幅幅毫无关联的画卷,要记住实在是太难了。而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认读笔画的方面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无法分析出这是哪一个笔画,也看不出横和提有何不同,更看不出来这是一个日还是一个目还是两个叠加的口。

解决方案:同上,给学生足够的耐心与机会,一起对比和分析所学汉字的笔画与结构,一起寻找字与字之间的关联性。

4

“啊?量词?”

不只是匈语,很多语言中都没有量词这个概念,教材中也为了尽量给学生减负而使用“个”来替代,比如“桌子下面有个猫(HSK2,标准教程,第一课)。即便是HSK考试大纲,在初中级阶段出现的量词也非常少,等学生的水平到了HSK3级之后,经常能听见学生滥用“个”,或者一些涉及量词的语法使用不当。

解决方案:汉语的量词是具有通用性的,只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多加练习很容易就能得心应手、触类旁通。在初级阶段就慢慢给学生灌输量词的概念,选用一些初级阶段或生活常用的词汇,帮助学生联想培养语感、慢慢掌握某类事物的特征与量词之间的关联,见缝插针式地复习。

我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先将HSK1-2级与2-3级间的名词稍作整理,罗列出可能会用到的量词,做成系列量词主题包(材料可长期反复使用)。设立专门的量词主题,课堂上主要通过名词让学生找到量词的所代表的事物特征,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那些词汇。再用一些生活中的词汇(英语或学生母语即可)让学生对所学量词进行判断选择。教学中增加复现率,让学生养成记忆习惯。

5

哪个是疑问词?怎么回答呢?

匈语中有疑问词出现的句子和英语一样,要将疑问词前置。而汉语中疑问词的位置可以变换且语义有所不同。学生有时候也会出现找不到问句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匈语中动词前面的那个词就是语句中的焦点,只要确定了句子的焦点,其他的词可以随意变换(当然也是存在一定的语言习惯,但不是语法范畴的错误)。例如:“Keddvanma.”(今天是星期二。)“van”就是句子里的动词,“Kedd”(星期二)就是句子里的焦点(今天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一)。而在语法上,“Keddvanma.”和“Makeddvan.”是一样的(只不过动词越靠前,语义越明显),ma(今天)的位置即没有改变语义也没有导致语法错误。但如果说“Mavankedd.”则句子焦点则变成了“ma”(今天),语义为“星期二是今天,不是昨天或明天。”

解决方案:强调汉语中绝大部分的情况可以按问题的循序回答。教学中强调汉语中成份位置的严谨性,适当的加强一些排序练习。备课时多从语法结构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内容。

6

是“有”还是“在”?

匈语中“有”字句和“在”字句是相同的语法,没有区分。而且匈语中词语成分的位置是可以变换的(除了句中的焦点外)。

解决方案:强调词语位置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区分“有”字句和“在”字句。

我是怎么做的:结合量词、方位词、地点、数词词等的阶段梯度性铺垫练习,设计“有”字句和“在”字句的语法结构表,让学生在熟练掌握量词、方位词、地点词、数词的前提下,分析语法结构适当操练,再尽可能地利用课本上的图片进行描述性练习。

7

“代词不管用了”

匈语中用动词、名词或介词的变形来表示人称的变化,而真正的代词确实用来转换话题或表示强调的。“Fut”,跑步。“én”,我。“Futok”,我在跑步。“??n futok.”是我(不是你也不是他)在跑步。(“futok”为“fut”的第一人称变形。)

解决方案:强调汉语没有变形,必须要用人称代词来表明动作的发出者。

我是怎么做的: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养成习惯,也用这点来给学生“减负”。

8

“早上”到底是几点?

在练习时间表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很难选择到底要用“早上”还是“中午”,而且很多学生会问我“午”是不是12点,当时觉得很难理解,为什么学生不能理解“中午”的概念,问的问题也很奇怪。经过询问匈语老师才明白,匈语里没有“中午”的概念,只有一个词“dél”表示正午12点,且从上午到傍晚都可以用“Jó napot!”来问好。

解决方案:找到对应的匈语词汇和学生一起练习如何选择对应的时段词。

我怎么做的:给学生直观可视的对比图,设计专题的练习,慢慢帮学生培养语感。

匈牙利语言中文(匈牙利说什么语言为主)

以上就是我在匈牙利教学中遇到的那些“二三事”了,如有理解错误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来纠错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希望在匈牙利的汉语教学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许佳佳,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外派教师,曾辅导学生获得过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匈牙利赛区“二等奖”。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赵元任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与评估。

北京外国语大学

孔子学院教师系列

初识兴趣班

一个汉语教师的延时摄影

案例丨“谁是卧底?”游戏在初级成人兴趣班的教学实践

这一刻,我将珍藏

案例丨小镇上的“外国人”

那些年,她们的中国故事

爷孙一起学汉语,汉语课堂欢乐多

我的“汉语桥”情缘

生命中的那一抹重彩

案例丨我的汉语公开课

谭越:双子星“布达”与“佩斯”的日夜兼程

厉害了,我的俄罗斯学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